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比较 曼昆:科学家还是工程师?宏观经济学家的双重角色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7-06-25 13:18:15

      我们所在的世界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因此这两个领域的宏观经济学家都必不可少。但我想,假如这个行业的研究者们能记住自己学科的双重角色,那将有助于该学科实现更加平稳而丰富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第一次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在20世纪40年代,当然,它所研究的诸多对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商业周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很早以前就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了。例如,大卫·休谟在18世纪就描述过货币注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他的分析在很多方面与当代货币学家或中央银行家的论述非常接近。1927年,庇古发表了一本名为《工业波动》的著作,试图解释商业周期。然而,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显著而活跃的学术领域,还是在大萧条的阴影下,危机比什么都更能吸引思想界的关注。

      大萧条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线%。与这次海啸相比,美国后来的所有经济波动都不过是平凡的涟漪。那个时期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例如劳伦斯·克莱因、弗兰科·莫迪格利亚尼、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和詹姆斯·托宾等,都曾在自传或文章里承认,大萧条是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历史事件(Breit and Hirsch,2004)。

      凯恩斯的《通论》是探讨当时形势的学术焦点,上述五位诺贝尔得主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此给与了确认。托宾于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在哈佛求学,他报告了那里的反应:“资深教员们大多抱有……而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们则对凯恩斯的书趋之若鹜。”与通常一样,面对新思想的冲击,年轻人比老年人显得更有远见。凯恩斯与马歇尔并列,成为30年代经济学期刊中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他在40年代排名第二,仅次于希克斯(Quandt,1976)。这一影响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甚至在他去世的20年之后,自1966年到1986年,凯恩斯的引用率还排名第14位(Garfield,1990)。

      凯恩斯不光席卷了经济学研究,还影响到教学。萨缪尔森的经典教材《经济学》是在1948年初版的,其内容反映了他希望对普者传达的有关经济学的专业信息。今天我们对初学者讲经济学的时候,供给和需求无疑是核心,而在萨翁那本厚达608页的教材中,直到第447页才首次出现。该书上来就是宏观经济学,集中介绍了财政政策乘数、勤俭的悖论等概念。作者在第253页写道:“这些分析主要归功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如今已成为普遍的原则,被越来越多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所接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