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默掀起了一场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其实经济学界并不乏这样的反思。早在近十年前曼昆就已经对此有所论述,他讲宏观经济学研究分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两派,以此概述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以及这两派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宏观经济学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本文原载《比较》第29辑,全文共计15173字。
经济学家们喜欢摆出一副科学研究者的模样,对此我心知肚明,因为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干。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我很刻意地把经济学描述成一门科学,以免学生们在开课的时候就把它当成不切实际的文科。在大学里,物理系的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很有趣,因为我们喜欢拿自己的学科和他们攀亲,我们会及时提醒大家,经济学家们在用精确的数学来构造理论,收集庞大的个体和总体行为的数据,并采用最高深的统计技巧,来获取不受和意识形态干扰的结论,至少我们自己是这样的。
当美国经济在挣扎着摆脱衰退的时候,我去担任了两年的经济顾问。在那之后,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学这个分支与其说是天生的科学,不如说是某种应用工程。把宏观经济学家们派到地球上来,并不是让他们去构想和检验精美的理论,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他扔给我们的问题绝非小事。催生宏观经济学的大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崩溃,当时,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降低,失业迅速蔓延,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都受到了质疑。
本文将总结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并对已有的成就进行评价。我的观点是,这个领域的发展应归功于两类宏观经济学家——其中一类把自己的工作理解为应用工程,而另一类则更倾向于科学。工程师们最关注的事情是解决问题,而科学家们的目标则是阐明世界的运作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研究重点也在这两种动机之间摇摆。早期的宏观经济学家主要是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而最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则把更多的兴趣放在了开发分析工具和建立理论原则上。不过,这些工具和原则在应用方面并没有突出表现。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科学家与工程师这两派的观点不断交锋,有时能给整个学科的进步带来益处,有时也令人失望。宏观经济学的科学和工程这两个部分现存的巨大鸿沟,对所有从业者而言都应该是个令人沮丧的事实。
为了避免任何,我需要首先申明:本文讲述的并不是一个谁好谁坏的故事,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都不代表更的品行;这也不是一个关于深刻的思想家与浅薄的操作工的故事,科学家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缺乏经验,而工程师们在讨论研究课题方面同样不在行。在这两个领域,最尖端的课题都是极难的,具有同样的智力挑战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