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国崛起越快,领导国做出调整的可能性与幅度就越大。国际市场以及技术出口控制被美国视为能够损害苏联经济的重要武器。此外,美国开始大规模资助科研,大幅度采购新技术产品。二战后,美国新技术是以电子产品的形式出现的。美苏竞争促成了美方的需求,军方需要发展飞机、导弹制导系统、通讯系统、控制设备、高速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网络,这些设备都需要晶体管。因此,美国以晶体管为代表的电子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
以电子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的出现离不开美国的资助。一位从业者回忆道,五角大楼的决策主导了美国电子工业的进程。直到1959年,超过85%的电子产品的研发是由美国资助的。到1964年,仍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电子设备的研发费用来自美国。从二战后的半导体与晶体管,再到计算机以及飞机,美国的研发投入极大促进了这些技术的进步。
二战后最重大的技术突破之一是贝尔实验室研制出晶体管。1947年,三位物理学家威廉邵克雷(William Shockley,1910—1989)、约翰巴顿(John Bardeen,1908—1991)和沃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1902—1987)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但是,如果细究美国晶体管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国晶体管的研发也离不开资助,尤其是美队的资助。
美国资助该大型研发计划的最初目的在于开发雷达探测器。在晶体管研制的前期,贝尔实验室接受了大量的研究资助。在1943年,贝尔实验室研发经费中有83%是来自项目。即便是晶体管研发成功以后,如果没有资金的持续注入,也很难将其潜力开发出来。在1953年,美国陆军的通讯部队工程实验室对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的资助接近其研发投入的百分之五十。半导体的研发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军方对半导体在军事上的运用前景非常乐观。因此,美方持续地资助半导体、晶体管的改进。从早期半导体的发明、集成电的军事应用到商业的应用,美国陆军的通讯部队都进行了引导并提供了主要资助。
不仅晶体管、半导体的研发离不开美国资助,美国计算机的发展也受益于美国冷战时期的军事开支。美国第一代计算机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受美方支持。当时最重要的项目多半由美国海军和空军资助。计算机研发过程耗资巨大。早在1944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启动了旨在为美国海军提供通用飞机模拟器的旋风计算机项目(Project Whirlwind),而战后美苏安全形势让麻省理工的旋风计算机研究计划获得了新的大额资助。1949年,苏联的核试验成功让美国空军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苏联空军可能携带美国本土。美国空军开始和海军一道资助旋风计算机项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