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资助和采购这两项最为主要的措施,还通过其他途径来促进技术变革,如补贴、、推销等。
为什么大国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等举措,有助于克服以往的技术瓶颈呢?因为的资助与采购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新技术的发展:支持的集中度;性能的优越性以及成本的性。
首先,就对技术支持的集中度而言,界的转移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往往将资源集中投向一些大企业。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够承担大规模、高精度的科研和生产,因此,的科研管理、研发资助、产品采购也相应比较集中。这样的集中支持为突破技术瓶颈带来了可能性。
如在1950年,超过90%的美国联邦研发经费由和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Agency)控制。这么集中的资源控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克服技术瓶颈。当时美国科研合同的总额高达10亿美元,获得这些合同的有200家企业,其中10%的企业就获得了40%的经费。资源集中投向重要企业,也集中投向重要大学。最重要的科研合同派送给了最的大学,19%的大学获得了三分之二的科研经费。据保守估计,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和五十年代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旋风计算机和ERA计算机这两个项目就占到了军方对计算机研发资助经费的一半,耗资大概在一千四百万到两千一百万美金之间。集中的技术支持,有利于集中资源,克服技术瓶颈,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其次,就技术性能的优越性而言,界的转移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往往会提高对技术性能的要求,以确保在军事竞争中获得技术优势。的考虑往往人们不断提升对技术产品性能的要求。在欧洲历史早期,人们就发现,军用技术要求枪炮的校准和瞄准具有较高的精度,而正是由于对精度的要求,带来了制造能力的发展。
从1914年到1920年,飞机的时速增加了61.5英里;在空中逗留时间增加了7分钟;飞行高度上增加了7357英尺;直线英里。或许有人会问:人们为这些小小的改进耗费了10亿英镑,这是否值得?回答是与不是,要看在什么时期。正是在转移时期,耗费大量的资源来改善高技术产品的性能,力求精益求精。
二战后的故事也如出一辙,在研究高性能战斗机的过程中,人们对精确性的狂热达到了极点;要求技术达到极尽所能的精度,要求部件的精细程度提高十倍乃至二十倍。任何设备,只要在精确性方面出一点点差错,就会被认为毫无价值。
正是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促进了技术往高性能、精加工方向发展。在的驱动下,企业对技术精度的要求提高,也相应提高了制造业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