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指导 → 文章正文

    性别歧视:中国学术机构女性严重流失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6-01-05 14:31:18
    研究方面“能力不强”或“热情不足”(同样道理也当然适用于男生群体)。我们当然也无意导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工作能力和热情进行评价,甚至形成自己的“偏爱”。但我们仍然希望强调,大量的研究早已说明,从身高和体能到智力和性格,个体差异几乎总是显著地超过基于某个群体标签(例如性别和种族)的差别。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评判,不应该带有性别标签,也不应该受到个人经验主义的干扰。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身份和认同的形成,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就是学校。如果学校(以及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中存在潜移默化的性别区别对待,那么,学生们在接受教育之后所体现出的能力差别,很大程度上会天然的带有性别的印记。我们因此也希望强调,当导师在判断学生学术能力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你们面前的女生,很可能已经、甚至正在遭受着某种隐蔽的性别歧视,她们的职业发展更需要得到导师的支持和鼓励。

      - 性别歧视:体制化、而且无处不在 -

      带着我们的发现,我们继续审查了导师们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期望。大多数导师在问卷中都表现出了不偏不倚的职业期望,这一点观察无疑让我们欣喜,但同时有一个偶然的发现困惑了我们。在男性教授群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觉得自己培养的男生更“应该”也更“容易”继续学术研究的职业(而仅有个位数的男教授觉得女生更应该也更容易)。考虑到男性导师中存在的明显的性别偏向(图6),这一发现并不让我们吃惊。

      但与此同时,女性导师群体中依然有接近四分之一认可男生更容易和更应该继续学术道!读者们不要忘记,在上一章节中,我们已经发现,女教授们在评判学生时并没有什么性别偏好。两个数据相结合就看到了明显的矛盾:有相当比例的女教授,在认可女生的能力和工作热情的同时,并不鼓励女生们从事学术研究职业!这种貌似的思维显然已经不能用教授个人的性别偏好来解释了,那么又会是什么原因呢?(图7)

      我们的一个猜测是,没有明显性别偏好的女性导师,可能意识到了学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