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身并不奇怪,其实也正是学术研究机构存在的意义之一:为社会教育和培养人才。那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离开学术研究、各行各业的人们,正是学术研究离开象牙塔、福泽于社会和普罗大众的途径之一。
“然而,如果带入性别因素考察学术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就开始清晰出来。
大部分的学生受访者发现所在的学术机构中学生的男女比例处在合理范围内,仅有不到10%的学生分别观察到了女性或男性学生“极少”的情况。这一点也和更大规模的统计数字相吻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性别比例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男女平衡(以2004年为例,当年男性大学毕业生为140万,女性116万)(注8)。而到了教授阶层,男女比例失衡的范围和程度就立刻凸现出来。仅有25%的受访教授认为自身所在的学术机构中教授的性别比例相当。反之,却有多达67%的受访教授发现女性教授“较少”或“极少”,仅有9%的受访者发现男性教授数量占劣势。显然,在沿学术职业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女性的流失情况要远高于男性。因此导致了这一现象:尽管在构成基的受教育者群体中男女比例相当,成功上升至尖的男性数量则远远超过女性。(图1)
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一观察,我们还抽样调查了国内七所不同地域的大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大学和大学)中理、工、医、人文、社科等专业方向三十多个不同院系的教职工性别比例。我们发现,和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类似,在这些学术机构中,各个专业均出现了男性教授为主导的情况。在我们统计到的超过一千名教授中,女性总体占比仅有区区两成(仅有医科专业里女性达到三成以上)。而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人们日常经验中一般认为“更适合女性发展”的人文社科类院系。(图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