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的四十年岁月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0-27 00:18:47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巅峰之作。早在《资本论》写作以前,马克思就对经济学进行了不断深化的多方面研究。从1843年到1848年,在马克思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中,一般将经济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进行研究。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导言》(简称《导言》)中提出“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后来马克思论述这部著作的观点时,特别说明“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经济学中去寻求”。《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主义向主义的转变。如果说,马克思在1843年主要是在研究哲学问题时联系到经济学,那么他从1844年在巴黎就开始着力研究经济学。为了积累研究资料,他阅读了大量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著作。他在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地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的主要含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异化为被别人的对象,工人的劳动产品异化为和剥削自己的对立物,而劳动异化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应用较多,后来则很少使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此论著中指出,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8月在巴黎会面。由于关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观点完全一致,特别是马克思很赞赏恩格斯发表的《经济学大纲》并受其影响,因而两人自然地结成亲密的理论和伙伴。从1845年秋到1846年5月,两人在布鲁塞尔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阐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与所有制的变革;所有制的不同形式等。指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力,但“私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主义所取代。在主义社会里,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被消除,人们实现全面发展,“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可以从事多种工作。主义行动在几个国家的发生,“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有关主义(首先指作为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一是主义运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这就是说主义的创建与发展必须依靠和提高自觉性,消除前人形成的自发性。二是讲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主义要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种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又说:“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马克思把个人占有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散的孤立的个人占有即个人所有制,这是指个体劳动者;另一种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即个人所有制,是指社会主义和主义的公有制;这表明公有制是与联合体中的每个个人利益相联系的所有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