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眼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驱动,管理,是人的内心的成长,我们要进行管理学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比工具方法的可能更重要。“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管理。”
如果没有,彭剑锋可能会是一个炼油厂的锅炉工在大国企时代,这仍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那时候一共我们宜春市才六个指标去国企炼油厂做锅炉工。”当他准备放弃工人的工作,全力高考去上大学的第一次考试,1978年参加高考“数学才考一分”。
这一段经历反映了彭剑锋鲜明的个性:“当你只考一分就意味着希望,因为你只要努力,你的上升空间很大,落差越大,势能越大。”
在他补习了12卷的数学丛书之后,他以全市的文科状元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当时当地传言一毕业就可以当“地委”的学校。
“本来准备学考古的,最终本科选择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了劳动经济专业。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所面临最大的问题的学问:就业和收入分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两个最大的驱动力。”彭剑锋认为这是他的初心。
1986年,彭剑锋从硕士毕业,即将面临分配的他,被赵履宽教授挽留下,任教。赵履宽是中国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教育的开拓者。
那一年,彭剑锋才不到三十岁。而仅在两年之后,就当了劳动人事系副主任,这是时代带来的机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于他感叹:现在不管、企业,人才太老化,要提倡人才的年轻化,“我是主张管理层现在一定要有80、90后。”
后来,他又一度担任了劳动人事学院的副院长,主编了《行政学大辞典》,并第一次在里面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的定义。
当我们谈起他的师承之时,这位在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管理学者,洋溢着骄傲,他所提及的这些学者,如今都是中国经济学各个领域高山仰止的泰斗。“除了赵老师,我的硕士论文答辩是厉以宁老师;我对人才测评的最初了解来源于在中国最早才测评的陆红军;而我的咨询生涯的引人,是中国第一代咨询人、工经系的徐昶。”
在彭剑锋看来,他对管理实践始终怀着,“我的人生另一幸运就是以咨询实践为媒,认识了包括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何享健等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以及最早一批包括牟其中、唐万新、黄光裕在内的一度失败的企业家。”
这些人当中,很多人与彭剑锋的接触,源于他主编的那套。“在深圳宝安和华为之后,第三家找我们做咨询的是山东六和集团,当时规模很小,甚至买不起一套。”当提到六和的案例时,彭剑锋用了“”来形容当时这家企业对于管理知识的渴望。“第一次他们专程从青岛来,当面提出买这套书,就是为了省500块钱,希望能打5折。书打折卖给了他们,之后又请我做企业咨询。”彭剑锋说。由此,彭剑锋了“管理就是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