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村民们采摘熟透的蔬果,查看蒲公英的生长情况,对接扶贫车间项目一碗面拐到美艳妻农民丰收节当日,驻村第一撒朋在村里忙了一天。
“博士”在城里出生长大,是个农村“小白”。准备驻村时,就像搞科研一样,他买了两本书课,提前了解农村啥样、驻村要干啥。做了充足准备后,他拿着铺盖卷前去报到。
没想到还是闹了笑话。初来时人生地不熟,撒朋为了尽快与老乡们“打成一片”,主动与正在将蔬菜装车的三个阿姨打招呼:“阿姨,这黄瓜往哪卖啊?”一句话引来三人捧腹大笑。原来,绿油油的长条蔬菜是绿皮茄子。一场玩笑加深了村民们对“博士”的印象城里来的,啥都不懂。
“不懂就学。”打那天起,撒朋就扎进村里各个角落,了解各方面情况。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他,他自掏腰包做了带有姓名和手机号码的陶瓷杯,挨家挨户上门送水杯,和村民拉家常。42天,他走遍了南岗子村227户人家。
南岗子村过去种植结构单一,农要种植玉米。但守着的土地是盐碱地,玉米产量低,大伙收入也不高。他和村干部研究调整种植结构,为贫困户免费建大棚,请老师指导大家种黄菇娘。王占东家原本是贫困户,妻子有病,孩子在上学,在村里帮扶下,他种了4栋大棚的黄菇娘,每年收入几万元,成功脱贫。如今,南岗子村的黄菇娘产业年销售额达360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
发展产业就像做化学实验,实践出真知。撒朋在充分调研后大胆探索,鼓励大家将黄菇娘和蒲公英等进行轮作,既土地,又能抵御风险,提高经济收入。近段时间,他又在村里建设扶贫车间,将蒲公英进行深加工后提高附加值,让农民收入更有保障。
在“博士”看来,“经济分数”提高了,其他方面也不能“偏科”。在他带领后,过去大家绕道走的垃圾场,成了村民聚集的小花园;村里卫生院设施升级,新修的马两侧安装了太阳能灯,家家户户门前新栽柳树,庭院里种植着蔬菜瓜果
两年多来,大伙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也日益改善,曾经背后说他“啥也不懂”的村民服气了。不少村民对自家孩子的学习更上心了,他们也希望培养一个像撒一样有文化的孩子。
从农村“小白”到脱口便说出农作物和植被的名字,撒朋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也如数家珍。过去,他是实验室里的博士研究生,写过很多论文,也申请过三项专利。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考场”上,他摇身变成了充满泥土气息的“庄稼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