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资方的实力增长,随着中资方的自主研发压力增加,合资目标的矛盾性只会变的越来越尖锐。既要安抚合作伙伴,拿他们的车型赚钱,又要开始自主研发,单立门户,这需要中资方具有前所未有的平衡智慧。我们有这样的智慧吗?关键是这中间存在智慧空间吗?
既然合资目标不一致,那么双方的讨价还价就不可避免。不过,真正决定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是谁手中有关键性的资源。
对汽车合资企业而言,技术和品牌才是关键性资源。因为,在今天的中国车市上,只要是个像样的国外车型都能赚钱。可惜的是,通过20年的合资合作,中资方虽然积累了生产和管理技能,培养了人才,但是正如前面所述,中资方既没有自有技术,也没有自主品牌,因而几乎没有掌握什么关键性资源。没有什么关键性资源,就难以谈及对合资企业的贡献,没有贡献就没有话语权。日产的总裁卡洛斯·戈恩就曾说到:“和东风合作,中资方贡献度为零”。此话反映了外资方的强势话语权和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外资方对于关键资源的完全控制,加大了中资方对外资方的依赖性,弱化了中资方对企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中资方的资源优势弱化趋势是令人担心的,因为中资方很可能因为缺乏企业控制权和话语权,而逐渐被外资方“边缘化”,成为外资方的附庸和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
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华晨宝马的合资过程中,外资方成功地控制了几乎整个企业关键部门的话语权,其首款车上市之初就爆出了中资方合作伙伴遭冷落的新闻。奔驰即将进入中国,宝马在合资公司中的绝对控制权也让奔驰向往不已。虽然一如所有的合资公司,奔驰肯定会在合资公司的生产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奔驰想要的更多,他们还要国产奔驰销售的话语权。奔驰中国区总裁韩力达就明确表示“如果政策和生产都不足已成为阻碍国产奔驰亮相的原因,那么最有可能成为障碍的就是渠道了。”
凭借对关键资源的掌控,争取合资企业主导权的跨国巨头,奔驰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合资企业中资方多年来的底气十足,凭借的是的管制政策:高关税、进口配额、合资数量和合资比例。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些管制只会越来越放松。在管制放松的大趋势下,中资方的底气就没有了凭借,只会越来越受到外资方的控制,而外资方此时的战略可能就是:通过合资进入中国以后,采取股权或者非股权的方式控制合资企业,一旦条件允许,就实现控股甚至独资,把中资方踢出合资公司。这就是许多经济学家一直担心的“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