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贤女子院:它设在东山寺贝通津,由两广浸信会联会举办,1909年创办。1936年,杜信明(Flora E.Dodson)担任校长。1937年,该校迁往。1946年迁回广州东山原址。它为华南、港澳浸信会培养了不少的女人才。它即是现在广州育才学校的前身。“差会在美南筹募得一笔捐款,在寺贝通津东山浸信会堂之东,差会住所之西一大荒地,建立培贤女子院(今寺贝通津小学校址),专收女青年,培训为女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差会将学院行移交与两广浸信会联会。”
(五)其它机构,包括培正、培学、培灵幼稚园。“培正培道两校教学生青年会筹资开办培学和培学(在今之山河大街及寺贝通津),招收免费学生。差会还在今日之美华,设立美华浸会书局印刷所。在寺贝通津开办慕光瞽目院。在烟墩,培道要地东面开办培灵幼儿院。”雷秀民称:“培灵幼稚园。一九一三年美帝湛罗弼(Robert E.Chamers)的妻子创办,行政及经济都直接隶属于美南差会国道部。园址最初设于烟墪的培正口,仅为一篷厂,设备简陋。除园长外聘了一女作老师,收儿童二十多名。教材大多数是翻译外国幼稚园的歌曲、舞蹈、游戏等。一九一六年在原址用砖瓦建平房一座,设备稍有增加,并先后在培贤神道女校及培道女中附设师范科培养老师,以该园为实习场所。园长由美帝凌履端主持。一九三一年以原址不够用,将校舍转卖给培正中学,在烟塾建新园舍,学生由数十人增至一百余人。解放前一年园长由凌履端易为中国人陈佩贞,但行政及经济仍由美南差会。解放后由人民接办,改名为烟塾幼儿园。”
总之,通过浸信会与一批热心的努力,他们在东山口创办了一批“培”字号的学校,将东山口建成了广州的教育名区。
五、医疗机构的开设
广州地区最早的西医院,是由创办的。它对近代医术传入岭南,并培养中国早期的西医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两广浸信会医院:“由于东山各校学生日增,居民日众,两广浸信会于一九一九年在神道旧校舍创办五音临时医院,命名为两广浸信会医院,担任各校校医,并设门诊部为居民治病。一九一八年,医生张新基向领得木棉岗的一段山地,后因两广浸信会医院需要,便献给该院建筑新院。两广浸信联会推叶培初医生为院长,赴美向华侨募捐,筹得港币十几万元,建成四层大楼一座。王少甫任院长时又建了一些房屋。”
(二)其它医院。一些还开办了下列一些诊所、医院:“在两广浸会医院开办之前,先有美籍医生――关医生,在木棉岗山顶开设眼科诊所。随后人士在百子开办公医院即今中山医学院前身。人士邝盘石医生,独资经营,开办邝盘石医院,即今之东区人民医院前身。”众多医院的开办,使广州东山口地区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成为广州市医疗条件的首善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