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农林|自然 → 文章正文

    美南浸信会与广州东山口—— 一个历史教地理学的典型范例—农林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3-11-19 09:34:42

      一是明清时期:明代以来,东山口一带只有永泰村、永泰寺、东山庙等。“《番禺县续志》所载明市舶提举江朝撰永泰寺碑碑铭有云:太监韦公(按:指明代太监韦眷)于广州城东门外四里许姚农岗市不耕之地营建。明、清两代,东山地区虽然逐渐开发利用,但利用方式仍旧单一,利用程度很低,东部仍是松林茂密、点缀的牧地。”

      二是晚清时期美南浸信会对东山口地区的开发。东山地势较高,地广人稀,20世纪初,美国教选定东山为传教。开辟的幽雅居住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最早成片开发东山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他们于寺贝通津、恤孤院、庙前西街、培正一带,利用中美《望厦条约》弛禁外来教组织的机遇广为购地,并先后兴建了堂、礼堂、神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教士住宅等。浸信会中国、华侨李济良、冯景廉、廖德山、余德宽等于光绪三十四年在烟墩岗建成培正学堂新校舍。”

      三是初年的开发。“清末民初,地处广州城东近郊的永泰寺前、东山庙背、龟岗、烟墩岗、竹丝岗、马棚岗一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盖缘此时期广州地区纺织、卷烟、机械、制革、建材、船舶修理等近代工业相继兴起,加上光绪三十二年(1906)粤汉铁动工,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建成通车,城区流动人口激增,而濒江平坦地的开发则接近尾声,于是,岗阜相望、村园错落、地旷人稀、空气清新的东近郊便成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开发的热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旅美华侨继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至抗日战争爆发,龟岗、烟墩岗、寺贝通津、恤孤院、庙前西街一带的建筑已联成一片。东山迤北的猫儿岗、犀牛尾、鸥村(今区庄)原是广州城东郊的荒山和农田,光绪三十四年(1908)劝业道陈望曾于此创建农事试验场,宣统元年(1909),在爱国华侨实业家张粥士赞助下,在此办起了广东农林试验场,其大致范围是北抵今环市东,南至今中山一,东起农林东,西到今农林下。今东山区城内除增开新商业区外,梅花村、农林、马棚岗、竹丝岗等地段被划为模范住宅区进行建设。侨资合群置业公司亦在20年代建成启明、均益、合群等段的街宅。”

      在东山口从城郊荒地建成为广州的住宅区的过程中,有下列因素发挥了作用。“六十年前,一片荒芜的东山,怎么以后会变口稠密、新建住宅不断增加、教机构和学校较多的区域呢?从旧东山口形成过程来看,有几个主要的因素:一、欧美帝国主义教的入侵;二、海外华侨的投资和归国后定居东山;三、官僚、军阀在东山建筑他们的住宅。”这里的“欧美帝国主义教”主要指的是美南浸信会为主的浸信会各个机构。它们是在此地进行开发的主力军。它们所做的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