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法律论文 → 文章正文

    人才选拔:“假”论文背后的“真”痛点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0-14 08:59:19

      “比如在,自主招生考生的论文、专利不是我们的评判标准。相反,如果考生提供了论文、专利等证明材料,我们一定会在评审和面试考核环节增加对论文、专利真实性的验证,由我校相关专业的教授主持答辩。”在看来,相比于论文问题,高校更需要一步完善的其实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和特色。

      在目前各高校对自主招生报名条件的中,“创新潜力”绝对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热门词汇”。然而对此,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仲春却提醒道,“创新潜力”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另一个词汇“创新能力”。

      实验的题目是在不借助任何辅助条件下,让一张纸“站立”得尽可能稳、尽可能高。实验中,一位50岁的博士生导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只想到了将纸沿中线对折,并横向直立的方式;另一位25岁的在校学生同样采取了对折的方式,只不过他将纸竖向直立,在高度上有了突破。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另一位5岁的小孩子则是将纸裁成,将每条卷成筒,再将三个纸筒拼插连接,甚至连碎屑都插在了最,在高度和平稳性上远超前两者。

      实验的结果让刘仲春发现,创新潜能更多的是一种天性,与知识和年龄无关。而能力是在潜力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创新实践形成的。“因此,高校应该在理论上明确,创新潜力不等于创新能力。利用论文、专利等量化标准对高中生进行的显性评价,不仅不能选拔创新潜力,反而会淹没创新潜力。特别是论文和专利形成过程具有不可控制性,这就给弄虚作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他说。

      他强调,高校要看的是学生有无创新的和潜质,有无质疑,有无挑战权威的勇气,是不是敢想敢做。比如面对同样的一道问题,学生是否能够在思维之外想出独特的解决方法。

      “高校选拔的人才一定要有创新性的思维意识和方法,其能力却不一定需要现在就具备。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没有数十年扎实的基础研究,要作出特别大的创新是不太可能的。对此,我们要有的认识。”郑庆华说。

      明确了高校需要选拔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现有的自主招生方式,找到这样的人才吗?

      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和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助理教授李忠,曾针对大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在读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分析“什么样的学生更可能获得自主招生加分”和“自主招生能否选拔出更优秀的学生”。其在2017年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因自主招生而获得破格录取的学生,在学业表现等多个评价维度与统招生并无显著差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