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一词首次出现在学术文献是在1940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宏观经济学的主题,即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长期以来激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例如,18世纪,大卫•休谟(1752年)讨论了货币投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在许多方面,他的分析看起来很象人们在现代货币经济学家或中央银行的分析中看到的东西。
1927年,庇古出版了以《产业波动》为题的着作,试图对经济周期提供解释。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特而又活跃的研究领域,却是在大萧条的阴影下出现的。没有任何事象危机那样引起人们的注意。
大萧条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3年,美国失业率达到了25%,线%。同这次海啸相比,美国经济之后的所有波动,都是平静海面上的涟漪。该领域杰出经济学家的自传体文章,比如劳伦斯•克莱因、弗兰克•莫迪利亚尼、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以及詹姆斯•托宾,都大萧条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激励事件(Breit and Hirsch, 200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对于如何理解这些发展,是专业讨论的焦点。上述五位诺得主均从第一手经历中了这一点。托宾记录了他在哈佛大学时的下述反应,他在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是那里的一个学生:“年长的教师基本是反对的……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则对凯恩斯的书充满热情。”正如通常情形那样,对于新思想的冲击,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有眼光。
凯恩斯和马歇尔,在1930年代是经济引用最多的经济学家,在1940年代是仅次于希克斯之后获第二多引用的经济学家(Quandt,1976)。这种影响持续了许多年。在1966年至1986年期间,即使凯恩斯在期初就已去世了二十年,但他在获得引用方面仍排在第14位(Garfield,1990)。
凯恩斯不仅影响了经济研究,而且影响了教学。萨缪尔森的经典教科书《经济学》初版于1948年,其组织结构反映了他察觉到对于入门者应提供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供给和需求,现在我们在向新生讲授经济学时处于核心;在608页的教科书中,直至第447页才引进来。
最先讲的是宏观经济学,包括财政政策乘数、节俭悖论等概念。萨缪尔森写到(第253页):“尽管这种分析的大部分,应该归功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但目前,其广大的基础被所有学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