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具有“专业”的典范人物全是老外,像这样讲下去即使别人不,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在崇洋媚外。其实,对自己才华高度自信的牛人,在我国古代也同样不少,李白肯定比叔本华和尼采要牛一百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声称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杜甫照样自负得要命,称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津……”,你念念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就不难想象他那俯视群雄的气概。大家肯定还记得汉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语,也忘不了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太平”的豪言。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对自己专业才能的自信心和对自己事业的感。
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是个相当奇特的学者,将近十岁才开始讲话,一开始读书就能过目不忘。他父亲是个小商贩,家中穷到经常断炊。他边在面馆给主人打工,边写作《屈原赋注》。每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但他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执著和失去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最后成为乾嘉最杰出的学者和最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学问领域极其广博,涉及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哲学、数学等,每个领域都取得了当时第一流的成就。钱大昕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被很多人推为“一代儒”,但戴震公开说“我以晓征为第二人”(晓征是钱大昕的字),自己隐然以天下第一人自居。当时语言学大师段玉裁拜他为师,扬州学派基本都是他的和再传或私淑,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想拜他为师还被他婉言谢绝。
现代中国也有不少杰出学者对学术既有强烈的,又有浓厚的兴趣,如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数学时,他说“是自己觉得数学好玩”,所以他“玩”了一辈子数学,并“玩”成了美国第一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玩”成了沃尔夫获得者。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好玩”是“专业”的重要内涵,只有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好玩”,你才能在求学和治学的过程中“玩命”,在求学时“玩命”就能成为优秀学生,在治学时“玩命”就可成为优秀学者。
同学们可能要问:如何培养自己的“专业”呢?
我对这个问题也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专业”的养成,离不开外部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