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位点的博士生培养实施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由学科二级点指导组组长统一协调。导师组由学科教授组成,可适当吸纳业绩突出的副教授或参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注重课程讲授、专题指导、学术讨论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和自主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规范意识和富有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
近几年来,本学科方向教师的研究丰硕,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如“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研究”、“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绩效研究”、“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及特色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贵州省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志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与实践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研究”、“地方教育政策与法规问题研究”等。在国家级重要出版社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中国民族院校的定位与发展研究》、《一种分析范式: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研究》等专著20余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权威和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人文社会科学)”2项,国家民委及其他省部级以上项10余项。本学科教师还多次应教育部、国家民委、省部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邀请,参加有关教育政策决策与咨询、教育法律法规修订等工作与研讨会,并获得相关部门的好评。
民族论与实践研究方向,研究民族法的地位、功能、调整对象、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等内容,以及民族论及相关制度的运行状况和民族法律规范的实践效果,其中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利法律等问题为研究重点。
知识产权与民族发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知识产权法与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关问题、民族地区知识产权理论与制度的特殊问题、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等问题。近年来侧重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