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是中南民族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1952年建校之初的“语言文化班”。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现设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该学科现有教授1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湖北省津贴专家3人,有17位教师曾赴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南非等国从事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或青年项目1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学遗产》、《民族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14项。现有实验室5个,实习30余个。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中心是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
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立足中南,兼顾全国,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长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区散杂居民族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散杂居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主要着力点有二:一是加大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着重研究影响散杂居民族的突出问题,如散杂居民族关系、省际结合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过半县、直过民族等问题。二是关注回族以及伊斯兰教在散杂居民族问题上的突出地位和特殊影响。这是国内唯一以散杂居民族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研究方向,设点15年来,已经培养出数十名本学科领域内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社会人类学研究方向,注重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教学、政策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以及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对象上,侧重对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经济、文化、教等现象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学理上,注重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生成及其运行的社会逻辑;应用上,注重探求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特性,致力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并致力推进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