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对金融因素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费雪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根据他的观点,企务负担的增加和资产价格的下降,并不仅仅是经济衰退的被动结果,也是导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沿袭这一观点,以美联储前伯南克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将资金需求方面临的金融摩擦因素引入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分析框架,提出并拓展了“金融加速器”模型。这一模型的思想可以表述为: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外部融资能力依赖于他们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状况,当实体经济或资产价格遭受不利的外部冲击时,企业或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状况将会恶化,进而影响他们的借贷能力,导致企业投资和家庭消费减少,实体经济出现下滑,而经济下滑又会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跌,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会进一步恶化,上述状况不断反馈加强,形成了所谓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这一效应了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放大和传导机制,在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以及资产价格的交互作用和传导下,小型、临时性的经济冲击会被放大并传导到经济中的其他部门,对消费、投资和产出产生巨大和永久性的影响。经济学家们发现,将微观经济变量、资产价格数据与消费、投资等宏观变量整合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有助于解释过去三十年来欧美国家的经济周期变动,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总需求萎缩,致使经济衰退泥潭的困境。
传统观点认为,如果实体经济活动是一条狗,那么金融部门活动就是狗的尾巴,金融部门只是被动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表明,金融活动本身也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重要诱因。此后,金融中介(金融合约)开始被作为的经济部门引入主流宏观经济模型中。在经济体系中,金融中介的诞生是为了克服金融摩擦因素,但金融中介由于受到监管、技术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将会内生出金融冲击因素。这些金融冲击因素和金融摩擦因素交互作用,互为强化,形成了经济的周期波动。以商业银行为例,资本充足率是影响其信贷扩张的重要决定因素,当经济衰退时,银行的存量信贷质量降低,到其资产负债表和资本充足性,此时银行将提高信贷标准,紧缩信贷,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投资和产出,甚至导致更严重的衰退,这又进一步带来坏账的增加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如此不断反馈,形成经济周期波动。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银行业总资本的恶化被认为是引发2007年至2009年间经济衰退的关键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