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培养方面,宋则行教授虽身兼数职,但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己务,花费大量心血培育一代新人。由于其成绩卓著,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获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被评为功勋教师,是全校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终身教授。宋则行教书育人的特点:一是识才爱才。在其麾下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有些甚至是“怪才”,如安徽省武术队队员、象棋队队员,但前提必须是成绩过关、学术过硬。二是因材施教。他秉承了“英式教育”方法,将通识教育与博士生课程教育结合起来,提倡自学,主张创新,发表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育才有方。他的治学严谨是出了名的,学生想偷懒也不行,布置的外文原版书必看,考试时按章出题,博士论文连标点符号、文字疏漏甚至印刷错误都逐一指出,学生接到批改后的论文既惭愧又感激,纷纷将论文修改稿作为文物珍藏。
笔者曾在宋老师身边工作、学习21年,对此有深切体会。1982年,根据时任省委郭峰批示,为宋老师成立研究室,配备助手。为此于1982年11月和1984年9月相继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室、当代经济学研究室。同时经系里研究、宋老师本人同意,决定由我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兼任宋老师的学术秘书。1989年9月正式成立经济研究所(增加1972年成立的世界经济研究室),宋老师担任所长,刘波、冯舜华两位老师任副所长,我任所长助理(1995年10月任直属党支部、副所长),其间宋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由于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等原因,更重要的是个人努力不够,博士论文迟迟未能答辩。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对此极为宽容,从未我的活动,同时丝毫不放松对我的要求。及至我英文原著读完考试过关,终于写完初稿,忐忑不安地将论文交给宋老师过目。当我看到宋老师几番修改后的论文上,有些地方密密麻麻写满铅笔字(宋老师改稿从来不用红笔,以示对作者的尊重),不由得肃然起敬。经过宋老师的认改,不仅文字和标点符号更加准确,条理更加清晰,连原文中的“or”和“of”的印刷错误都纠正过来了。对此,宋老师曾平静地对我说“不要经济学,你看连印刷都有疏漏嘛!”也许是“恨铁不成钢”,抑或我拖延太久给老师的压力太大,待正式答辩之后我向宋老师深深鞠躬表示感谢,竟引得老师当场动容。当看到师生二人相向而泣的场面时,主持答辩的汪祥春老师(他还参加过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十分感慨地说:“我参加过这么多的博士论文答辩,从没见过如此感人的场面!”每当忆及于此,不禁使我百感交集,更加怀念我的宋则行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