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学贯、“史学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宋则行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7-10-31 12:48:47

      二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981年,宋则行在全国最早提出“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的概念。1983年,最早提出按社会生产按前后衔接顺序,将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原始产品、中间产品和社会最终产品生产三大门类。1986年,在分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公式时,不同意“国民收入超分配”的提法,最早提出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键是“社会最终产值”意义上的平衡,后来这一观点逐渐被所接受,国家统计局在宏观经济指标中设立了“国内生产总值”(P,即相当于社会最终产值)这一总量指标。

      三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宏观分析尤其是总量分析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分析的传统,宋则行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主编全国最早的一部宏观经济分析著作《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将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效益分析结合在一起。1989年,在全国高校最早系统研究并出版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既分析需求管理又分析供给管理,提出应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对外经济等政策,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短期平衡和中长期动态平衡,以及全面进行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价格等也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四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分析。1981年,宋则行在随中国经济学家访英代表团访问、剑桥大学后,对我国片面追求高增长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必须做到量力而行,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和效率提高。1982年,从资金运动和货币流通角度分析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86年,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与适度经济增长率。1991年进一步分析“适度增长率及其制约条件”。1996年,提出以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大小或投入产出效益水平高低,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准。总结起来,宋则行关于社会主义增长的分析是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其分析框架集新古典、新剑桥抑或新经济增长理论之大成,对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实现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内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作为享誉的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的经济思想、文章和人格魅力,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也对辽宁大学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是辽宁大学经济学科的创始人、奠基人,当之无愧的一代师。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园里,目前矗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座雕像,就是宋则行先生的塑像(2008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