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指导 → 文章正文

    学子论文]微博中审判的研究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5-07-28 13:23:13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并未在此事件中呈现出严重的媒介审判倾向,但网络上对于“李案”主角的声讨声确实铺天盖地,那么这些持续不下的声讨又是源自哪里呢?

      四、风向飘往何方?

      2013年2月22日中午11点04分,微博认证用户《南华早报》网站编辑@王丰-SCMP发帖称“来电:海淀昨天晚上以涉嫌刑事了一名叫做‘李冠丰’的年轻男子。名字虽然改了,但还是有人认出来他真正是谁。”并附带百度百科链接,指明“李冠丰”即为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知名歌唱家梦鸽之子。此微博发出后立即引发的一片哗然,也再次将“李天一”带入视线,在微博上拉开了关于“李天一事件”的激烈讨论。

      截止到笔者抽取样本的期限,仅后第一天即2月23日关于“李天一”的原创微博发布量即为78322条。

      为了观察“李案”被爆光后,广大微博用户对于此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笔者对后一天的的微博进行了抽样调查。按照用户使用微博的时间特点,笔者选取了使用高峰段2月23日9时——23时中14个整点时间段的相关微博,即9:00-10:00、10:00-11:00、11:00-12:00……22:0-23:00。笔者选取了每一个时间段所显示的前十条和后十条微博,最终笔者得到的样本数为(10+10)14=280(条)。

      对于所抽取的样本微博内容,笔者在逐一阅读检索后进行了如下编码:(1)认定“李某某”具有犯罪事实;(2)认为“李某某”不具有犯罪事实;(3)无明显倾向;(4)情绪宣泄;(5)讨论。得出结果如图2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李案”爆发之初,在用户情绪中“、讥讽”的比例超过五成,占据风向的主导。而“认定李天一有罪”的用户也以1.5倍之多超过“认为李天一无罪”的用户。而只有1%的用户能够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看待此问题。

      笔者将“认定李天一犯罪”和“、讥讽”列为负面消息,将“无明显倾向”和“中立、思考”列为中立,将“认为李天一无罪”列为正面消息,则分布比例如下:

      李普曼认为,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很多,不可能一一对其作出反映,于是便有一种自然的“省力”原则,起到的作用,这便是依据(即刻板成见)对感兴趣的事物作出不经思考的直接判断“一旦引起任何人入迷,就永远不会停止它的影响。不管我们认识什么熟悉的东西,我们都会借助于我们脑子已经有的形象”。“我们的一些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看到什么。”①因此笔者认为,微博用户的负面情绪占压倒性优势的原因中,有一大部分正是源于人们对“X二代”身份的刻板成见。而这种刻板成见使得风向在“李案”之初呈现一边倒的负面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