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民观,与生俱来,是由苦大仇深的出身决定的。
1930年7月25日,史来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从小满眼都是,父亲给地主扛了30年长工,加上连年涝旱盐碱灾害,家里穷得连盐都买不起。抢劫留下黑条限期交钱,全家哭天不应,把口粮、被子、棉袄都卖了,那个饥寒年关就像《白毛女》中杨白劳家的场景。他4岁时生对口疮,12岁时发高烧,无钱医治两次差点夭亡。尤其1942年河南大灾荒,刘庄死了60多口人,16家绝户,史家也失去3位亲人。从小最亲他的堂哥快饿死了,他恨不得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堂哥吃,眼睁睁看着堂哥咽下最后一口气。他的妻子刘树珍,父亲被日本人抓劳工砸死在煤窑里,全家外出逃荒前,把16岁的她送到史家成亲,那年史来贺才14岁,过早地长成了男子汉。他给富人打长工、放牛羊,又到小冀镇赶集做小生意,爷呀婶儿地喊着叫卖蔬果茶水;冬天拉粮车当脚力,脚跟冻裂在雪地留下一血迹……
所以,他的初衷充满痛感,他的追求带着血痕,怀着一种强烈的心理,为贫穷农民求翻身,为劳苦大众谋利益,他成了旧社会史的彻底者。
刘庄,坐落于一个历史的地带。知中原而知天下,这片土地成了一块当代“试验田”。1958年,毛到与刘庄相邻的七里营视察,提出著名口号“人民好”;1957年,周总理希望刘庄给全国树立榜样;1981年开始,又持续关注刘庄进程,逐年汇报逐年批示……只有一千多口人的刘庄,成了中国农村发展大棋盘上一枚具有代表性的棋子,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地莅临刘庄,170多个国家的和专家频繁地访问刘庄,全国参观者拥向刘庄,国内外报道刘庄……
为什么是刘庄?——因为有史来贺。他为始知,就是一个农民带头人,他一辈子珍重这个身份,一辈子这份价值。为了探求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之,他充任了一个义无反顾的先行者、开拓者、负者、集大成者。他一眼看到底:“如果农民一直过不上幸福生活,那就是咱没本事!”
他所说的农民,是每个,是全部,一个都不能少。在人民当家的新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不愿看到悬殊,两极分化,谁伤了贫困百姓就伤了他,谁冷了困难群众就冷了他。他已形成一种本能——怜贫惜弱。
在他家里,嫁到七里营的大姐家富裕,嫁到毛滩的三姐家贫穷,大姐对三姐有些不屑,他走亲戚就常去毛滩,极少去七里营。
出国考察,看到了美国医药企业的气派,看到了日本中小企业的精良,但最触动他的,是摩天大楼下的贫民区,是霓虹灯背后的不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