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不同的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时候该花的钱早就算计好了,早就算计好了的钱比较容易花出去。比如生日、节日的钱造就准备好了,甚至买什么东西都想了好几个月,一到时间点就会,这就是制造节日的逻辑。
还有就是种草App可以引导人们建立“心理账户”,从而消费。有种理论认为,其实多数人对具体的需求是没概念的,那些偶然碰到心仪的东西如同老友重逢的感觉就是种草类App的功劳。
同时,将有些花费比较大的项目通过建立“心理账户”进行成本转移,从而提高获客率。比如将培训费用建立在与小孩的未来对比上,培训费用就显得不高了。
“都是话术和技巧。”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用户口袋里的钱也早就基本被瓜分干净了。到这一步,如何继续“收割”,就是要放大招——金融服务。
由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数字金融研究计划”显示:移动支付能促进居民消费,降低恩格尔系数,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移动支付的普及带了动消费金融等服务的普及,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马云此前已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年轻人爱手机支付主要是因为没啥钱。果然实话伤人,但绝对鞭辟入里,多么痛的。
到了这一步,用户每个月的工资已经疲于还花呗、借呗、白条信用卡等。电商促进消费毫无疑问,对经济贡献也毋庸置疑。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约占P的1/3,电商又占其中的大约1/3——电商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是社会的固定资产了。
丰富的经历才会让经济学家见微知著,同时单纯的经济分析已经无释很多现象。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复杂化也在碎片化,需要新的理论加以指导。
虽然这些效应和理论早已被我们熟知,但诺贝尔经济学的评委们却对他们观察了超过20年。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平均都被提出接近30年,以证明这些理论不是空想,而是与现实一一对应。
这些复杂的理论有些就被简化成了具体的效应或者定律。与现实对照,依然能看到这些效应的巨大威力,它们的确在发挥作用。
比如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颁给了卡尼曼。但卡尼曼是心理学家,他从本科到博士接受的是心理学训练,他的研究主要是人的决策过程,他也成为世界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凭借心理学研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的心理学家。
卡尼曼贡献了锚定效应、峰终定律、反射定律、前景理论等。同时他关于“思考的快与慢”对目前种草App以及网红带货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