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有朋友过。但我不知道怎么开,我也不认为自己会操作这个系统,它需要时间投入,也需要商业头脑。
加藤嘉一:现在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我的写作规划已经有所固定,需要包括上日本和美国的和智库,我已经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再多一个号,我会忙不过来。我没有想好,可能将来有一天会写,但没有想清楚之前,我还是偏保守的。
加藤嘉一:最近刚在中国出了两本书,一本自己写的,一本翻译的。固定的写作,给的每月有3-4篇,给智库写的报告每月也有3篇左右。接下来,还是保持一年写一本书的节奏吧。
加藤嘉一:今天早上我用英文写了一篇智库的东西,用中文写了一个东西,下午写了一篇文章给日本的智库。对我来说,多语言已经不会互相打仗,甚至是一种愉悦。对日本人来说,中文和英文语法是差不多的,而日文的语法很不一样。
加藤嘉一:村上说他在用日文写小说时,已经在考虑如果作品被翻译成英文,读者能不能接受,要采用哪种句式更容易翻译。我也借鉴他,我一般用一种语言写作,就尽量用另一种语言来思考。这样会使语言表达得更独特一些。光靠内容出彩,有局限性,语言很重要。这种写作习惯从我大学时就开始了,那时我也做同声传译,是很好的语言训练,这种方式给我写作的语言方式带来一些灵感。
加藤嘉一:在我可以和不同的智库、、官员等交流,为写作寻找不同的灵感和素材。现在到处都有华人,我也经常和他们接触,每年也会回中国一两趟吧。你在中国能看到一种中国,但你走在不同地方,能看到不一样的,另外一种中国。太近了有时不好,太远了又看不到。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妥。
中国话题还是很热,最近日本约我系列采访美国的中国专家。美国的智库、机构见我的时候,他们也问我有关中国的问题,几乎没人问我日本的问题。而且我不是中国人,在他们看来反而能提供一个视角,表达得也比较客观。
加藤嘉一:我也算是专栏作家。在美国,Columnist是一个受尊敬的职位。日本可能要到50岁以后才能有机会成为专栏作家。我也在想怎样做得更好,对自己一直有反思和怀疑。写作者不怀疑就完蛋了。我现在写的东西比在中国硬朗,在中国写的生活内容比较多(不得不)。如果我是英文世界出生的人,我的话语权肯定比现在大。但我作为日本人,我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文化结构肯定比人应该更了解。所以对于中国研究,我是有优势和劣势的,对此要有自觉,尽可能取长补短。一个写作者的终结,就是不怀疑自己,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