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伊健和梁咏琪
“试一试,我家乡的胡椒茶。” 来到我的办公室时,加藤嘉一掏出一份礼物,像所有日本人一样客气。他西装革履,言谈举止充满着礼貌。他的中文在我听来达到了95%的标准程度,可能比带着浓郁南方口音的我更加易懂。
加藤嘉一身材挺拔,他的身高在日本男士中应该属于出众的一批,不知是不是归功于长年跑马拉松。从小学开始的每日奔跑,以及后来的写作,使他很自然地将同样这么做的前辈村上春树视为偶像。更何况,他们还都曾经在的剑桥镇生活过,日日绕着查尔斯河慢跑。
在他所出的《我所发现的美国》一书中,加藤嘉一写道,他曾幻想过,自己跑步的时候会不会碰上村上?
但是和村上写下牧羊人的奇幻世界不同,加藤嘉一写的大多数是、社会的专栏文章。他很看重专栏作家这个身份,这是源自的一个高贵传统,如同他十分欣赏的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一样。而他自己也是以专栏作者这个身份在中国获得了广泛了认知度。2008年,24岁的他受时任FT金融时报中文网创始总编辑张力奋的邀请,在FT中文网开设专栏。他出众的中文写作能力和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察视角,使他声名鹊起,成为“在中国最知名的日本人”。
十年过去,中国行业沧海桑田。在鼎盛时期,加藤嘉一曾经在《南方周末》、凤凰博报、《瞭望东方周刊》、《VISTA看天下》等多个开设专栏,并上过CCTV一套和凤凰卫视等节目。而十年后,他也轻叹自己的知名度有所下降。
2012年夏天,一叶知秋的加藤嘉一离开中国,到哈佛做访问学者。临行前他写下了一篇文章。寄望于自己在某天归来。
一年之后,他妻子也辞职工作来到他身边。在妻子研究生毕业,留在工作之后,加藤嘉一也结束了美国三年后自己在辽宁大学短暂的客座教授生活,回到定居。在那里,他成了中日美三国的第三只眼,他在和智库的空间有所拓展。他经常应邀撰写关于中国的各种报告,用中日英三种语言同时写作。他过去积累的和学界资源还在日益加深。他和曾写下《日本中产阶级研究报告》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先生交往甚深,他也拜访过写下“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他和相关使节以及学界专家经常交流意见。
他热衷于扮演这种角色。但又对中国传统的迅速凋谢略感无奈,这使他正逐步失去一个重要的表达平台。而他自己又不熟悉甚至有点抵触微信公号等新,至今还没有开设个人微信公号的计划。
一个34岁青年,在中日美三国之间用笔努力地扩展着自己的表达空间和存在坐标。这已经不是中国当前话语体系熟悉的写作语言和主题,但他依然着。从在中国写中国,到在海外写中国,正如他所言,“中国”本身有无数个存在,换个角度看,也是另一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