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利表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现在时,会尽量避免推荐同行评审人。“我们大部分都是盲审,除非特别偏的方向、专业,我们才会推荐审稿人,审稿人也是正常推荐”。
张集告诉时间“此刻”,同行评审造假问题在两三年前就已经盛行,“我们真的很痛恨这些评审造假的公司”。此次同行评审造假致中国107篇论文被撤,给张集公司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他所在公司的订单锐减。
尽管张集表示不会在同行评审中造假,并不意味着他不在此过程中做手脚。张集称,公司和一些教授“有关系”,同行评审时可以将发给对方评审,“让他们给些小意见,不要给太大的意见”,实在找不到专家,也会找学术水平不高的行业人员来操作,“但这不涉及造假,只能说同行评审质量不高”。
“关系”并不仅仅在评审的环节发挥作用,有的中介直接“搞定”SCI社主编,刊发“关系稿”。
胡聪所在机构是团队型中介,正规化程度较低。按照他们的工作流程,前期找写手完成论文的写作,写手多为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随后,与社主编直接联系发稿,“文章肯定能够出版”。
胡聪告诉时间“此刻”,他们与社是有合作的,“我们找的都是主编,在文章质量方面的要求都会降低”。
刘春雨亦表示,在论文时,他们只会选择长期合作的期刊,“我们做关系稿,没有关系我就不做”。他说明,社会优先审核、录用他们所投论文,“按照正常投过去的话,他们都会压一压”。
对于“关系稿”的做法,黄胜利依旧认为不可取,“如果是比较好的,日后可能会被撤下来,如果是灌水的,分值(影响因子)会下降”。
在他看来,“文章质量过了,之后才不会有问题”,他们并不愿意操作“关系稿”。黄胜利称,公司有自己的写手团队,大多是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等,工作人员会在前期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完成质量过硬的论文。论文完成后,按照各社的实际要求“正常实投”。
尽管黄胜利所在的中介操作过程较为严谨,但为了“安全”起见,操作期间仍全程匿名。不仅写手、编辑的信息对于客户是匿名的,所的期刊也是匿名的,期刊以检索成功为准。在此期间,客户仅与销售人员进行对接,“编辑的个人信息不能泄露,编辑说了什么都会如实转达”。
在期刊的选择上,中介机构更倾向于往开源期刊,开源期刊是指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