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2-15 09:09:14

      90年代中期以前的宏观经济分析基本上是一种封闭模型。自90年代中期开始,宏观经济分析开始置于的视角中。孙婉洁、臧旭恒考察了外资流入与国内通胀 的关系。(注:孙婉洁、臧旭恒:《试分析外资流入与通胀的关系》,《经济研究》1995年第9期。)张曙光、李扬等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的影响。(注:张曙光:《总量态势、金融风险和外总部冲击——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李扬:《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 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樊纲:《体制与宏观稳定——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新时期的宏观经济问题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年。)陈东琪、秦海试图检验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宏观经济效应。(注:陈东琪、秦海:《中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国际化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7 期。)华民、黄列尝试进行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分析。(注:华民、秦海:《中国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郑超 愚先是从利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套利的角度分析了外资流入与通胀之间的关系。(注:郑超愚:《近年来中国通胀与外资流入》,《经济研究》1996年第 3期。)后又考察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边际成本分析,确定利用外资的最优规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使 之模型化。(注: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构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纵观最近2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宏观经济学成功地实现了范式的转换,初步形成了规范的理论构架,将制度分析、结构分析等引入宏观分析,从而在使宏观经济学 的“本土化”或建立中国宏观经济学的道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构建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及出台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了理论支 撑。但中国宏观经济学还十分幼稚,尤其迫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1,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提供理论解说。中国宏观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研究相当深入, 认识也比较一致,这就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对通货紧缩的研究就比较零散而肤浅,分歧也较大。中国的经济实践迫切需要宏观经 济学提出系统而深入的通货紧缩理论;2,建立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迄今为止,中国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下构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格局 下,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整个世界经济息息相关,因而其宏观经济政策也失去了性,往往成为多国博弈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多国博弈的高度,在的模 型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学;3,构建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还不一致,也欠成熟,从而导致了这一领域的分歧多,简单重复 劳动多。构建一个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既可以使我们能开展竞争性研究,加速知识积累,也可以使我们加强与经济学界的对话与交流。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