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分别从总需求、总供给、总供求缺口及经济周期等角度展开分析:1.总需求具有扩张的内在机制。首先,从消费需求来看,收入分配中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导致 国民收入的货币增广,从而引起总需求规模的扩大;其次从投资需求来看,地方拥有实际货币发行权及公有制固有的普通公益决策与具体决策人私人利益的矛盾,必 然会推进投资膨胀,而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供给方不于货币需求方,货币本身可以成为利益分配和利益竞争的工具,总需求规模是在各种利益矛盾中膨胀的,出 于同样的理由,货币也正是在利益矛盾中越发越多的。2.实际总供给长期偏离于经济潜在总供给。首先将潜在总供给区分为技术潜在总供给和经济潜在总供给,为 把制度因素引入宏观分析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劳动努力程度、资本有效程度及创新程度内生化的供给函数,然后分别考察了劳动努力程度递减、资本利用效率与配 置效率、创新激励不足、创新空间狭小、甚至存在大量非生产性反创新行为,从而对实际总供给持续地长期单向偏离于经济潜在总供给给出了制度解说。3.总需求 的扩张与总供给的低效率的合力必然形成总供求的缺口,这一缺口的弥合,在固定价格条件下,就表现为储蓄和短缺,在市场价格条件下,就表现为通货膨胀。 4.在公有制条件下,经济增长不受需求的,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过度增长,而过度增长又加剧短缺,从而出现“过热常态”。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发生经济 波动或循环,那么它一定以总需求膨胀始而以经济调整终,并且,引起短缺、过度增长和比例失调的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同样成为经济调整的阻力。(注:樊纲主 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注:樊纲、张曙光、民:《双轨过渡与“双轨调控”——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点与 对策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10、11期。)由于当时条件的,《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只讨论了分权化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宏观运行,而未 考察二元混合体制下的经济问题。(注:张曙光:《的累积效应和一致性稳定政策选择》,《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它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 长、高通胀提供了合理的解说,却无法说明其中的高失业现象。于是,樊纲、张曙光、民等又从体制转轨和制度变迁过程入手,分析了双轨体制条件下中国宏观 经济波动的特点,(注: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经济研究》2000年第 1期。)考察了“二元混合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变量的机理及特征,并提出了“双轨调控”的新思。樊纲沿着这一役,进而探讨所有制结构变化与宏观经济效 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制度因素在其经济模型中内生化的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