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有市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金振邦分析称,检测结果获得的便利性使许多学生有了“保险箱”,即使文章里有大量抄袭的内容,也可通过多次检测的方式将原文改到检测合格的程度。金振邦认为,这种现象本身已经了论文检测的初衷,反而对论文抄袭现象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反效果。
“为了顺利毕业,学生破财消灾,为谋取经济利益,个别老师情愿铤而走险。如果不打破这‘保险箱’下暗藏的利益链,不及时这种拿检测论文做生意的行为,那么中国年轻人的学术水准会在不久的将来有一次整体上的大滑坡。那将是十分的局面。”金振邦说。
“很多人说花钱做论文检测的学生是‘’‘投机取巧’,但真实情况并不完全是那样。”高明翰向记者表示说,“不同学校检测论文时采用的数据库有差异,他们对学生论文重复率的度也有差异。在这个情况下,因为大多数人对‘引用’和‘抄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拿不准,所以一到论文检测季,花钱买检测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花钱买过检测的话会在网上留下记录,而且在买检测的过程中也潜在着学术泄露的风险,如果学校一方面对参与论文检测结果买卖的学生加大惩治力度,一方面能在检测前给所有学生一个‘预检测’的机会的话,那么我们绝大多数人应该就不会再去花钱买检测结果了。”娜说。
不过娜也承认,即便是学校将来组织论文的“预检测”,也仍然还会有学生通过其他隐蔽的方式进行这种“黑色交易”。“如果学校能在大一、研一时就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那可能就会正本清源,结果肯定会更好。”她说。
而在金振邦看来,只要设置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专业论文网络检测机构,收紧数据库账号的掌握范围,论文检测就会回到无利可图的正常状态,论文检测就能够重新恢复并发生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术研究的规范化:比如我们是不是能在论文评定中客观地去评价一篇学生的论文?比如一旦查到贩卖论文检测结果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他?”金振邦坦诚地说,“也许只有重新审视论文与种种利益之间那些讳莫如深的关系,学术论文的写作才有希望步入正轨。这个问题‘治标’并不难,但‘治本’可能还需要一个学术规范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记者姚友明、段续)
梦见手机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