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难道不应该问:人类社会迅速而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互联网的“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投资行为,乃至人们的财富观和整个经济行为,是否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建立在纸币时代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思维,能否解释得了人们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具体一点说,到了互联网的电子货币时代,货币尤其是广义货币存量(电脑数字)是央行“印发”出来或“投放”出来的么?再进一步问,到了电子货币时代,凯恩斯的以“流动性偏好”为轴心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否还有效?还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如果货币需求和整个货币供给(产生)理论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宏观经济学又该如何写?又该怎样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 另外,数字和电子货币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财富观是否正在发生变化,这些不都在向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提出问题?
单从货币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种角度来看,我觉得理论经济学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但好像整个经济学界还没有完全反映出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个变化。这是我最近几年沿着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学争论而逐渐感到的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整个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或者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经济体系。跟西方国家的市场体系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特征是高度参与、操控乃至统御市场,是一个特殊体制。甚至连中国的银行和金融体制都有的强力控制和参与在其中。这种体制的运作,显然也不能用现有的来自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完全解释。这种体制尽管目前看来还是一种转型或过渡模式,但是无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沿着自己的存在方式而不断演化变迁。我们的经济理论该怎么做,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理论经济学还有个双重的任务。
尽管中国经济体制还具有过渡市场体制和转型体制的特征,我们不能完全把它作为一种定型的体制来研究和来解释,至少在目前,主流的现代经济学是不能完全解释这个体制运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至少基本经济理论应该面临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需要重新再思考。
问:现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还是在模仿,另外我们的学风或者学术评价体系这些方面,还都不够规范。您认为中国经济学发展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在什么地方?
答:从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的沿革来看,1949年后我国照搬了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斯大林体制”),我们的基本经济学理论采用的亦是以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经济学》教科书为蓝本的理论框架。1978年后,逐渐扬弃了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基本经济理论也慢慢完成了从以前苏联《经济学》教科书为蓝本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向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