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比,主张人性可以被的经济学家,往往推崇经济学的制度因素、文化习惯、历史进程、伦理和行为价值,由此就诞生了经济学、教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历史经济学、经济心理学,尤其是目前西方流行的行为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更是强调经济人的可塑性、特殊性、历史性、相对性,以及有限和适度自利。
第三种经济思想的分野可以从物质性、社会性和性三极进行分析。根据汪丁丁在《经济思想史讲义》(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观察,经济学家大多从三个维度观察经济现象,一是形而下的物的维度,如经济与技术、物质、的关系;二是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社会维度,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作用;三是形而上的维度,涵盖、审美和秩序等。
按照汪丁丁这个分野,一般认为有知识、“缺文化”的美国学者比较侧重物和技术的秩序(如新古典增长理论),而有知识、有文化的英国学者比较注重社会秩序(如亚当斯密的古典主义),但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欧洲学者(如古希腊、法国、、奥地利和等),比较侧重秩序,包括古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韦伯(Max Weber)和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mile Durkheim)等。
于是,经济学派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强调技术、、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如新古典主义;二是强调、社会、法律、制度对经济的作用,如凯恩斯、新主义现代经济学等;三是强调教、对经济的影响,如前古典主义等。
第四种经济思想史的分野可以从他们方上的“软”科学和“硬”科学角度,找到一些参考轨迹。从软硬科学的光谱上,一般认为最硬的是数学,放之四海而皆准,1+1一定等于2,与文化、地域、阶级不发生任何关系;最软的则是艺术,艺术的美学和判断几乎没有普适标准,每个中都有的一份独特美感;而介于极硬和极软之间的学科应该是心理学,它既与人脑科学密切相关,也与人的客观行为发生联系,更与人的主观偏好与无法分离。如今心理学在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中独领,存在一定的学科与知识结构的优势。
前古典经济主义将经济学视为哲学,18世纪中叶的亚当斯密开始努力将它转型为经济学,19世纪初的李嘉图更希望把经济学练成欧几米德几何学。但他们都没有真正将数学引入主流经济学,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的边际主义,才真正将经济这门软科学锤了硬科学。但是,自1970-19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开始降低了经济学的门槛,加上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和行为经济学的加盟,经济学出现了回归软性、推崇文字表述,而不是数学表演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