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性善、性恶的分野,也导致不同人对与法律的不同偏好,性善论者侧重与平等;性恶论者则强调法律与稳定,由此也就分出了的理想主义与保守的现实主义两大群体,更分出了市场派和干预派的不同立场。
第二大经济学派思想的分野则是人性先天决还是后天论,即人的德性是由先天基因决定,还是通过后天努力和变迁决定?个人的天性是否可以被改变?
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第二册提到人的美德分两种,一是智力的美德,这可以通过教育得到;一是的美德,即德性,有德的天性,这无法依赖教育得到。德性、和气质是基于天生习惯、源于家庭传统,犹如贵族需要三代培养,富贵是需要富加贵,后天致富不难,先天成贵就难了。同样,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也强调人类的行为是自然的特性决定,是无法被后天的福利、工作条件等改变。俗语说的狗改不了吃屎、小偷的儿子很难变成,也是这个道理,“之谓性”。
如果人类德性的先天决,那么完备的制度与严苛的法律至多导致感到恐惧,不敢轻易干坏事,但别指望他们干好事。这样,对不思上进的人,只能通过激励机制,励他们做好事,重赏之下能出勇夫,但不能指望重赏之下的勇夫脱胎成为,因为一旦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消失,他们就将回到原点。基于这种哲学思考,意大利家和史学家马基雅维利(Niccol Machiavelli)就提出,面对大批天生德性不好的,要他们衷心爱戴君主很难,但要恐惧君主很容易,因为人是很容易在面前产生恐惧的。当然,基于恐惧的服从,往往没有生命力,更会引来虚情假意、阿谀奉承,君主,十分。
但是,与先天决相对立,许多哲学家后天改变德性和本性的可能。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Robert Owen)在《新和谐》中则认为,只要优待和款待个人,人是可以改变本性的。而且,教和主义的人,也基本人性是可以被的,是可能和可行的。
世界几大教的旨都和完善人性的必要与可能,不管是东方的佛教、儒教和,还是西方的、教和,甚至东西相交的伊斯兰教,它们共同的教义和功能就是人性的、纵欲、自利,就是希望用神性人性,建立真善美的世界。
由此标准观察经济学的流派就能发现,主张追逐自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主义,倾向主动、大胆、直率地承认人性不仅本恶,而且不可,它们决定了经济学的基本,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型和政策必须而且只能遵循这个。任何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只是一种空想的愿望。19世纪中叶,空想社会主义曾经在美国一些地区盛极一时,但最后却了人性和的天性,谁都只想要共享的,但个个不愿承担共享之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