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以来,有关经济学的著作汗牛充栋,由此所造就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层出不穷。但是,理解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型和政策的关键是经济学思想,万变不离思想之。理解和了经济学的思想分野,就能“以简御繁”(梁漱溟语)、举重若轻,厘清经济学的和脉搏。
大致而言,经济学的思想可以从下列四大方面予以分析与透视。第一是性善与性恶的思想分野,影响了经济学派的分类。不同的经济学派与他们所的人类的自然本质的哲学见解,密切相关。世界上大致可分两种对人类本质的理解:第一是人之初,性本善;第二是人之初,性本恶。
如果认为性本善,那就不需要和法律人的行为,因为制度与法律本身是以不信任人性善良和完美为前提的。英国哲学家戈德温(William Godwin)认为,当人类的本质是时,那的存在只能鼓励变,因为当社会上下、制度规则对处处怀疑、设防、,那么首先会怀疑自己是否真是一个?其次会激发尝试干坏事的心理和冲动,因为反正没人信任我,我为何要这么累地做?所以,当制度防像防贼一样,就有可能变,无心从恶也会变异为有心作乱,最后。
无独有偶,的《经》也认为,“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越严,盗贼越多。所以社会,不需要制度和法制,更不需要的干预,更符合人性。这也是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相信人是的经济人,而且存在天定的和谐,供需关系一定会或迟或早达致基本平衡。
作为对比,如果假定人之初、性本恶,那就必须使用制度、法律和来人的坏行为,于是,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就对市场的干预。受教哲学的影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相信人有原罪,必须使用制度,将罪人变,至少人不敢轻易做坏事。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比较,孔子的性本善与教的性本恶不同。如果认同性本善,那么一旦碰到,需要的是,而不是法律;需要内心的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行为;需要德治、,而不是。犹如治本为主的中医与治标为主的西医,治本显然重于治标。
由此,也出现了对人性的乐观和悲观之分。性本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观,性本恶则正好相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例如,美国《宣言》就体现杰斐逊对人性完美的期待和愿望,因为它主张人人都有追求、财产、平等和幸福的,这也是美国党和古典经济主义的基本哲学。但《美国》却正好相反,它表达了对人性自觉和德性的悲观态度,强烈认为绝对不能相信任何人物,因为他们的本性一定是追逐和,所以对一定要像防贼一样,建立三权分立的监督制度,防止滥权,这就是美国党和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