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一份《量表研制过程》时间表显示,这项工作从2015年2月开始启动,专家们在半年时间内,运用文献法,穷尽国内外的教学大纲、英语能力标准及教材等多种材料,以提取出有关英语能力的描述。
同时,还采集了不同学段内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描述,而对未收集到但又确实存在的语言能力,专家们则采用撰写法进行补充,最终产生了2万余条“能力描述语”的描述语库,作为整项工作的基本盘。
此后,专家们首先按照“清晰、严谨、有代表性”等原则,对描述语进行筛选、分类,并基于对中国学生在小学、初高中学段整体英语能力的分析,将中国英语学生的能力初步量化为“低、中、高”三段,共9个级别。然后,以一至九级的“能力等级”为纵轴,以能力描述参数分类为横轴,专家们再将描述语填充进这个“巨大无比”的坐标系中,《量表》的雏形终于诞生。
教育部考试中心吴莎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后期对描述语的修改和分类、分级验证的工作相当繁杂,整个过程从2015年9月起,耗费了整整1年半时间。
2018年1月,《量表》设计最终步入收官阶段,并于2月12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签发,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同期,它与国外英语考试的对接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这份长达107页、分成“三段九级、包含70多个维度”的英语能力量表,全方位覆盖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范畴,其中每条描述语都对使用者的行为(能做什么)、标准(能做的程度)及具体条件进行定义。
在一份文件中,刘建达大概对照了不同级别对应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力:一、二级较适用于反映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的能力;三、四级则对应初高中阶段的学习者,由此层层递进;五、六、七级则较适用于大学阶段公外及英语专业的能力发展层次;八、九级则对应高端英语人才。
自《量表》即将实施的消息传开后,围绕它在教、学、测三方面带来的变革,民间掀起了激烈讨论:《量表》实施后,以此为纲的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会取代如四六级等主流英语考试吗?它的诞生又将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考试带来哪些影响?
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吴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量表》推出后,希望能为各类英语考试提供能力层级定位的参照,通过将不同考试的分数和等级与《量表》对应,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不同考试的结果,促进多种学习的沟通互认。
但具体到四六级、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会不会退出市场,吴莎认为,由于它们涉及面很广,拥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也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因此目前对此尚未有,“还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但也不排除有关部门未来会基于这个标准,对一些重复性强的英语考试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