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河林业局,从1967年开始亏损,是林木资源枯竭较早的林业局之一。工人没活干,林业局组织了一支700多人的赴俄采伐队,在张锡林的带领下,去俄罗斯远东地区伐木,人均每月可挣5000至8000元,四年里挣了两个亿。笔者跟随采访半个月,在原始林里,伐木工人吃住在集装箱里,目睹了分队长用白酒消毒过的缝衣针、线,给受伤的工人缝合伤口的场面。等等。
1985年林业部原部长雍文涛,在《林业建设问题研究》一书中写道:“如果按现在的消耗水平,10年时间(即到1995年,伊春林区)将全部砍光。”可是直到2011年的1月1日伊春林区才全面停止森林主伐,延续了17年。这是前辈们勒紧腰带,节约木材,艰苦奋斗,植树造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在物质奇缺的年份里,人们念念不忘的是伊春林区提供了2.4亿立方米木材的物质奉献,了伊春林区在生态方面对全人类作出的奉献。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伊春林区在人类中的生态价值有了新认识。伊春林区所在的小兴安岭,北御西伯利亚寒流、蒙古高原寒风,南阻太平洋热浪,西防黄沙进犯,既是、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的发源地和涵养地之一,又是松嫩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粮食的天然屏障,对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等。伊春林区有大小河流702条,每年为下游提供清洁优质的淡水332.80亿吨,使占我国基本耕地十分之一的东北大平原的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滋润出一个“东北大粮仓”。森林还是天然的大氧吧,伊春林区每年的氧气达万吨,可抵消323万人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发挥着降低大自然含碳量的作用。伊春林区的存在,不只是生产木材的需要,也不只是130万伊春人自己的事,它是地球生态的需要,没有伊春林区,将对人类的构成危机,正如有识之士、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所说:“伊春一直是在默默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作着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要支持伊春。”伊春林区就是人类,于是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恢复伊春林区的政策。2000年全面启动天然林工程,2008年伊春林区分别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在实施二期天保工程的同时,又制定了《大小兴安岭生态与经济转型规划》,这些都为伊春林区森林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家的支持是必要的,但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自己必须有所作为,对伊春人来说,这个作为就是他们正在实施的:以矿产开发冶金建材、北药森林食品、旅游为主的三大引擎产业,加上新型装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文化产业、纺织业、清洁能源业、现代服务业等,用公式表示,就是他们探索出来的3+x产业结构。“3”即矿业开发及冶金、建材业;森林食品、北药业和旅游业。“x”是以木材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文化事业、现代服务业、电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