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三。伐木英雄顺,退休了一算自己采伐多棵树,已经栽上了棵,尚欠大山1000棵树债。他组织全家祖孙三代,义务造林还债。到1997年5月,又栽下了4000多棵落叶松,超额还清了欠债。1999年86岁高龄的顺,获得了“五一”劳动章、“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和联合国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生态”,他成了年龄最高的全国劳动模范。
花絮四。双丰林业局的孙海军,1970年大学毕业就扎根林区从事营林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他经历了林业局40个月不开支的艰辛,但不离不弃,林业局三次要提他的职,都被他谢绝了,他在山场领导工人营林。后来任命他副局长,他只干了一年,又回到经营所继续履行副所长的营林职务,营造了11万亩人工林,是参与并直接领导一个经营所植树造林面积最多的人。
花絮五。乌马河林业局的育林功臣张迎善,夫妻俩常年住在山场,那里没有公,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为了充分利用每年5月1日至20日一年中仅有的20天的栽树最佳时间,一天栽树16个小时以上,创造了一天栽树1000多棵、成活率98%的记录。30多年来,栽树26万多株,成为伊春林区单人栽树最多的育林功臣。写他事迹的散文《一双手》,被编入了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为伊春争了光。……尽管伊春人一代代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节约木材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但是,由于树木生长周期长,采伐量过大,平均年生产成品木材515万立方米,最高年份达到750万立方米,生长与消耗的比是1:1.40,造成木材蓄积量和覆盖率急剧下降,开发初期森林蓄积5.7亿立方米,到1998年减少了55%,可采资源消耗98%。到八十年代,伊春出现了可采林木资源危机、经济危困,被称为“两危”的严重局面。伊春人开始了“突危”的探索。
二次创业,艰苦的探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2011年末)
伊春林区广大职工在第一次创业中,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木材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了摆脱困境的“突危”探索。向何方突?希望在哪里?他们先后试验了“以营林为基础”、“七定五保一”、“采育兼顾法”、“采育双包”、“林权体制”、“木材深加工”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这些仍然是围着林木转。于是,他们又在“发展多种经济”、“综合立体开发”、“放下斧头锯,奔向黑土地”、“生态立市,产业兴市”中探索,有,但也历经风险。1982年南岔林业局党委毛景春提出用6年时间把采伐量从40万立方米降到18万立方米。为了解决问题,号召职工大力发展养殖业、木耳、人参等林外经济,弥补因减少采伐木材造成的经济亏空。浩良河经营所积极响应,1986年把按计划伐下来的54万段柞木段,卖给职工养木耳,当年产木耳4万斤,产值60万元,日子稍有抬头,便有人育林功臣、所长赵家宜森林,引起一场风波,险些受到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