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是个单一生产木材的资源城市,开发初期森林工业占的比重很大,产值占81%。林木一枯竭,几乎危机到所有人,于是便纷纷抛弃国家干部、工人职号,外出打工谋生,结出的在教育上最显眼。教师一走,学生成绩迅速下降,从此每年高考,伊春总是占据着全省倒数二、三名的位子。
伊春林区开发60多年来,经历了因森林工业而建、而兴、而衰和再兴的历史,是资源城市的一面镜子。伊春林区兴——衰——兴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防止资源型城市步入危困,或者因资源枯竭已经步入困境的城市如何尽快摆脱困境、踏上振兴之是有借鉴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忘记它。
一次创业,艰苦奉献
(从1948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1948年,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成立的地方,组织从伪满洲国解放出来的“木把”们和招来的民工,伐木支援前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上甘岭挖坑道,建工厂、造万吨巨轮,修铁,维修城楼,建设等等,都伸手向伊春林区要木材。林业职工,趴冰卧雪采伐木材,供应。
因为国家困难,伊春林区开发初期,执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作业所没有家属,工人集体住大棚,即使林业局所在地有几户人家,住的也是草泥房。职工挣工分,吃的是玉米面窝头、高粱米籽儿,常年吃不到新鲜蔬菜,夜盲症成了流行病。民谣记载的林管局所在地的伊春街里,也只能是:
一条街道两排房,
出门无走泥浆。
三天两头拉拉雨,
十天半月少太阳。
每日三餐高粱米,
咸菜条子豆芽汤。
野兽出没人迹少,
蚊虫小咬狂。
后来林场建了一些拉合辫家属房,到了80年代末,这些草泥房由于年久失修,风雨飘摇,民谣是这样描述雨天中的住房的:
弯着腰,
拄着棍儿,
披散着头发掉眼泪儿。
开发初期人烟稀少,野兽频出,民谣说,
过了金山屯,
一半牲口一半人。
可见野兽之多。野兽伤人的事时有发生。乌马河林业局翠岭林场,赶马套子的傅师傅,赶着马爬犁拉着两根原木下山,从林子里跳出一只老虎向他扑去。傅师傅趴在两根原木下。老虎坐在原木上,从两根原木的缝隙间,伸进爪子硬是把他给挠出来,活活咬死了。工人敲脸盆、水桶、饭勺子把老虎赶跑了,下山找担架抬人,可是等找来担架,傅师傅的遗体不见了,原来老虎返回来把他叼走了。
在第一次创业期间,伊春人就预见到,年年超量采伐,森林终有一天会被砍光的,于是,他们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木材生产任务的同时,苦思冥想降低林木消耗。1949年南岔林务局管辖的翠峦作业所伐木工人王秉章和贵,发明了降低伐根伐木法,把伐根由80厘米降到10厘米,由两人用大肚子锯站着伐木改为一个人用弯把子锯跪在雪地上伐木,当年冬季他们每人节约木材60立方米。由于降低了伐根,跪在雪地里伐木,融化的雪水把棉裤都湿透了,他们患了关节炎。工人说,这60米木材是跪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