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抢救散落民间的民族医药文化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20-08-18 15:07:31

      但在郑进看来,他们只是“站在了前辈的肩膀上”。“没有他们和众多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基础性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他说。

      60多名民族医药工作者历经9年,共同完成了一部3000余页的《云南民族药大辞典》。6月26日,在云南中医药大学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该辞典主编之一、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郑进教授激动地说:“我今天的心情如同嫁女儿。”

      同样怀着激动心情的还有80多岁高龄的中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基。在他看来,这一辞典的出版,是“抢救了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医药文化”。

      辞典的主编除郑进外,还有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原院长张超,云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钱子刚。3位教授分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傣医学”“傣药学”“彝医药学”、云南省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

      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天然药物资源有6559种,其中云南省独有的药用资源达1260种,民族药16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居全国之首。

      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将各自的古老医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佤医药、纳西东巴医药、哈尼医药、苗医药等,云南民族医药的丰富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云南民族药并不是从我们这一辈人开始挖掘整理的。”郑进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药被叫作“草药”;后来,云南一大批学者开展了民族医药的研究,成为中国民族医药的奠基者,为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他跟随导师到做田野调查,晚上住在老乡家,导师讲的全是民族药。从那个时候起,传承民族医药就“潜移默化地留在了血液里”。

      这是一个的工程。郑进说,最初他们想编撰的是民族医药辞典,但着手之后发现,“谈何容易”:仅把民族医的各种病名、诊后名称、诊断方法、使用工具、药物等,收集起来就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过程。

      郑进介绍说,由于云南民族药资源调查不全面、收集不系统、缺乏规范研究,民族药品种使用的混乱较突出,民族药中同一药物品种,各民族使用的名称、用法不一;药用部位主治功效、用药经验也不同。

      2010年,时任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副院长郑进的科研团队申报的“云南民族药词汇的收集整理及规范性研究”科技攻关课题获云南省立项,之后,《云南民族药大辞典》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