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教育部将高校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1月30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颁布,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习总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表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对于《国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国标》的发布必将为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发挥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国标》的正式颁布为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各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参考和出发点。下文将在《国标》的指导下,结合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探讨医学院校本科医学翻译人才面临的核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思。
《国标》研制过程中紧紧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3]。这些原则有助于引导高校重点解决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
这个问题涉及高校人才的课程设置和职业规划等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了解就业市场对于医学翻译人才的任职要求,在周恩总结的中美两国就业市场对医学翻译的23种能力任职要求中(如表1所示),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双语语言能力、医学知识、计算机与翻译工具、责任心、(跨文化)沟通能力、医学术语、经过翻译训练,具备翻译知识,具有翻译资格证书和团队合作[4] (P68-69)。以笔者所在医学院校为例,主要以医学专业为出身的双学位英语专业、非医学专业出身的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这三类人才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均有差异,1)经过翻译训练,具备翻译知识,具有翻译资格证书方面,因相关课程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原因,双学位英语专业略具劣势;2)医学知识方面,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略具劣势;3)计算机与翻译工具方面,翻译专业将更具优势,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本科医学翻译人才,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统筹规划,协调这三个专业内涵式发展,优势互补,不仅发挥培养医学类各专业人才,还要发挥培养医学语言类专业人才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行业的作用,协调发展创建一流的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