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法律论文 → 文章正文

    2018年高考作文高分攻略:议论文主体结构:“123作文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1-04 09:55:40

      若论青年中翘楚,郭敬明必然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文采了得,谈吐了得,打扮了得,行为更了得。最出位的莫过于受到的电影《小时代》,片中那些青年男女在灯红酒绿生活中的出位行为,仿佛都刻满了郭敬明的影子。这个曾经的校园才子,因为抄袭事件而备受诟病的青年才俊,处处出自己个性张扬的一面,似乎感觉已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王者。可惜了,这样的只能是昙花一现。是时候好好深思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了。

      个性究竟是什么?不是给头发变个色,也不是给衣服破个洞,更不是像洪素珠一样处处谈吐散漫、行为出位。当然我们并不那些透出时代气息的“新贵”,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但如果因之而突破生活的底线,恐怕就只能是浅薄了。

      个性是什么?不是外表,是内在;不是和掌声,是价值和文化;不是敷衍,是一种塑造、引领时代风尚的精气神!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提出问题)

      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所以就用“见”字来表达悠然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上三个段落是“入”的论证,是什么——怎么做——举一例)

      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