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南大教授写热点科普:人工智能你理解的对吗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7-11-23 15:00:41

      说起人工智能,不少人眼前都会立即浮现出科幻中的机器人形象。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开始影响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在逐步刷新着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知。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周志华教授,在20多年从事人工智能科研的道上,不仅成长为国际学术舞台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也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科研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的亲历者。

      坐在实验室大大的书柜前,周志华这样解释他们的日常工作方式:经过讨论、分析和思考激发灵感,然后通过算法和编程来实现想法,并在数据运行中进行检验。

      “人工智能研究,有两种方向。”周志华介绍,第一种称之为强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里出现较多,目标是做出和人一样聪明、甚至比人更聪明的机器人;另一种叫做弱人工智能,是借鉴人类的一些能力,让机器做事聪明起来,成为减轻人类智力劳动的工具。

      学术界目前主要探索的是后者。说到这里,周志华打了个比方:在100多年前,人类看到天上有鸟在飞,就想到能不能也做一个东西让人飞起来,后来借助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明了现代的飞机。但飞机是不是就比鸟飞得更好?这很难说,尽管飞机比鸟飞得更高更远,但可能没有鸟飞得灵活,也不会生出小飞机。人工智能实际上就是在做类似的事情,可以看成一种高级仿生学。

      “在计算机科学的所有分支中,人工智能可能是最感兴趣的。但由于科普程度不够,在每一次大发展之后,社会上往往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周志华不无遗憾地说,比如上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提出了宏伟的“五代机计划”。现在看,那时的很多目标在今天已经实现,但当时那些超前的设想在技术上遇到很多困难,过高的期望转变为普遍的质疑,整个研究领域也随之遇冷。

      “严肃的人工智能研究从没想过要取代人、人,一门科学有其理论上下限,使用的技术、可达的能力都是有数的。学者们从事的研究,是希望机器能够帮助人。”周志华说,飞机的速度早已超越了人类,但并不妨碍跑步成为热门运动,人们从事文体活动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在此前的工业中,机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产生了新的工作岗位,例如马车夫被汽车司机所取代。未来,机器将越来越多地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出来,从事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