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股利的发放在这两种成本之间存在着一个权衡,最佳股利政策是使这两种成本最小化。
Eastethrook(1984)认为股利政策可以作为减少代理成本的工具,通过股利改变资本结构,
提高负债—权益比例,增加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以此降低委托人(股东)的监督支出,增
加股东的价值。股利间接评价了管理层的投资活动,这可能对企业的价值作出有益贡献。凯
莱(Kalay,1982)主要讨论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他认
为企业应当被看成是一个利益相互冲突和竞争的合作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团体是股东和
债权人。股利分配代理理论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主流观点。 (3)股利迎合理论。Baker
等(2002,2003)在市场时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股利政策的迎合理论(cateringtheory):
如果管理者目的在于最大化公司的短期价值,他们将朝着投资者喜好的方向来改变他们的股
利政策。当投资者偏好支付股利时,管理人员也会宣布支付股利;当投资者不喜欢支付股利
时,管理人员也会随之停止支付股利。因此,股利政策的改变反映了投资者在支付股利和不
支付股利的公司之间情绪偏好的相对改变,公司可以利用股利政策来促进市场上对公司股票
的需求。Baker 和Wurgler 随后作了研究,了股利迎合理论:公司之所以支付股利,
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必须地满足股东对股利不断变化的需求(Baker 和
Wurgler,2004a、2004b)。 但是,无论股东偏好如何,前提是公司拥有可发放的股利,
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简单评述 中国股利政策具有随意性,波动
性,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往往是为满足申请配股或增发条件,不是根据目前及未来的赢利
能力作决定;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失效。只有充分考虑股利发放的背景,剔除非理
性股利发放,才能更好地检验其有效性。在尚未完全解决股权分置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主
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参与股利政策的制定,其发放反映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以及股东与经营
者之间博弈关系。上述理论注重从某一个角度
来研究问题,缺少综合考虑,且较少涉及外部
决策与股利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其研究范围大都集中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而中
国证券市场处于不成熟阶段,独特的股权分置现象,赋予股利政策丰富的内涵,如何借鉴国
外的研究,结合中国现实的股权结构来研究中国的股利分配问题成为我们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汪昌云,陈雨露.金融学文献通论:微观金融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