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从193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教学2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895人,各类研究生9000多人,其中学历研究生 7251人。建校近80年来,学校毕业生遍布,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有15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5000余项,获1800余项。培育出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1 号”优良小麦品种,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推广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合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一等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 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50多个地方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3个、示范27个、专家大院21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世界上135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11所大学全球排名前100名。年均12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9个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中国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1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