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分析微博樣本的句式發現,含有祈使句的微博共有18條,佔樣本總量的58%,且均為命令句與要求句。如“必須多管齊下,才能讓這股歪風邪氣再無遁身之處”,“要真正打擊‘黃牛黨’,還須從懲戒‘內鬼’入手”。這些句子都反映了說話者鮮明的立場和態度,展現了說話者的權威形象。
3、消息來源:多為法制類主流媒體
台灣學者臧國仁認為,消息來源是社會行動的競爭者,它反映了在媒介領域言說敘述的主動權,而梵‧迪克也發現,消息來源與意識形態有關,暗示了文本背后媒體與記者的權力來源,它實質是一種建構社會事實的修辭手段。
如圖所示,@豫法陽光“法律評論”欄目發布的微多是對傳統媒體和網站長篇評論的改寫,原創微博較少。而這些長評論主要來自於法制日報、報等法制主流媒體,佔樣本總量的52%,體現了欄目的主流價值取向。
(二)聚焦權力監督,強調責任感
“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行為,不僅要有語內行為功能,還要有言后之果” ,即“通過新聞敘事之內容與形式的進一步組織,達成勸服與認同。” 說話者“不僅必須考慮如何使他的言說能証明論點,令人信服,還必須証明他具有某種品質,需使聽眾認為他是在用某種態度對待他們。” @豫法陽光“法律評論”欄目則向公眾展示了它注重權力監督,強調公信力和責任感的品質。
1、政策的“解讀者”與社會“守望者”
新聞評論發布的目的是在特定的時間對特定的現象進行思考與討論,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媒體的自身定位與價值。@豫法陽光的法律評論發布時間和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新聞事件成為輿論熱點,某類事件成為社會現象,國家政策、法規審議公布或部委通知下發,重要節日、紀念日及時間節點,違紀違規事件查處。
通過統計發現,欄目發布微博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是國家政策、法規審議公布或部委下發通知,體現了其“政策解讀”的功能﹔而對輿論熱點和社會現象的評析則突出其“社會守望”的作用,這種“守望”不僅是對輿論熱點的實時監測,更是對某些社會現象見微知著,敲響警鐘。
2、關注現代性轉型,致力構建社會
@豫法陽光“法律評論”欄目作為微博法制評論欄目的代表,向公眾展示了其法制權威和社會責任感。它關注中國社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重視對公權力的監督,注重權利的保護,以客觀與的態度為中國的建設提出意見。
筆者對微博樣本中出現的高頻詞匯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監督與權力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而司法公開與,權利監督也是欄目關注的重點。可見,欄目力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推動司法公開,保障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