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中国经济学家能否担当“经济学之爷经济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4-05-02 00:25:35

      很明显,在经济学的层面,注目礼的概念不仅可以很好地回到古典,而且斯密对人的需求的论述还能够作为注目礼概念很好的注脚。作为“元概念”——青年经济学家卢周来博士对注目礼概念的评价——注目礼轻松搞掂人的需求问题,因为不能够循环论证,所以人不得不走出“我”而及于人,这就是人的需求所在,借用法国启蒙哲学家霍尔的名句来表达,“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斯密已经洞察到作为人的需要的注目礼,但之所以付出一的论述,而且也不算最终底定人的需求问题——要不然,穆勒为什么还什么科学研究的必要假设呢?原因即在于斯密没有站到基本哲学和逻辑的高度,他不懂得注目礼作为人的需求可从不能够循环论证推出。王安石说得痛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英雄所见略同——注目礼

      事实上,注目礼的概念不只是能回到经济学的古典,而且可以回到整个思想史的文献,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以《历史的终结》一书成名天下知的弗兰西斯·福山——他对某形成注目礼的概念有重要影响——对这一点进行过部分总结:柏拉图所谓“气魄”,马基雅弗利所谓“荣光”,霍布斯所谓“骄傲”,卢梭所谓“自尊”,汉弥尔顿所谓“声名”,麦迪逊所谓“野心”,黑格尔所谓“承认”,尼采所谓“红脸颊的野兽”,都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描述和表达了注目礼概念在需求角度上的意义——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苏先生应该属于那种“言必称希腊”的小屌丝,但实际上,注目礼概念不仅可以回到思想史的文献,而且也能够“言必称春秋”,回到中华哲学的古典。辜鸿铭先生曾明确表示,孔孟之道的精华就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辜先生学贯,看问题有比较而非自娱自乐的全球高度,之所以认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礼,是他通过比较而后鉴定的,他写道:“欧洲教要人们‘做一个’,中国的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1983年7月,钱穆先生美国学者邓尔麟,谈及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的区别,也明确表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礼”,“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据称在谈论的最后,钱先生对邓尔麟再强调:“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那“礼”是什么呢?这需要考据,解释往往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毋庸置疑,即礼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秩序的,要不然,就无所谓礼了。不是有首奥运会歌曲,名字就叫“礼是敬”吗?显而易见,礼与注目礼是相近的。“孝”是礼的重要内容,《孝经》开明义即写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不明显符合注目礼作为人的需求的含义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