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粗略统计,97.1%的地理学科杰青获得者在获资助之前拥有短期或多年的国外经历。杰青获得者国外经历在10年以上、6-9年、3-5年、3年以下的人数分别为6、8、22和25人(但国外经历不足1年的杰青获得者只有2人。另有6人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时间),可见杰青数量总体上与国外经历时限长短呈负相关。国别方面,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地区)包括丹麦、、比利时、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菲律宾、中国(回归前)等,相当一部分杰青获得者拥有两个及以上国家的国外经历。由于原始数据采集不全、也无法做到十分精确,上述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反映的总体态势应是准确的。当然,上述结果并不能得出国外经历越长越难以评上杰青的结论,因为多年在国外的相关科学家可能就没有参评杰青(海外)、也没有回国(不能参评国内杰青)。但对于目前在国内地理学科相关领域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而言,上述统计结果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今后若能到美欧等发达国家1-5年(2-3年或最为适合),应会对其科研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5、籍贯分布
科研工作者的出生地与其能否获得杰青资助当然没有必然联系,本部分内容只是展示一下相关统计结果。地理学科68位杰青获得者,其出生地涉及19个省市,陕西和甘肃各9人、江苏8人、安徽和浙江各7人、湖北5人、山东和湖南各4人,广西、、河南、江西、山西各2人,、辽宁、、上海、重庆、各有1人。总体上看,多数杰青获得者的出生地不是经济发达省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好是现有杰青获得者攻读中学、大学的阶段)这些省份民间重教胜过从商,这对当地学子科教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6、获资助后发展
由于2012年杰青评选结果刚刚公布,如此短的时间无法评述其发展,因此本部分内容不包括今年新上的4位杰青。
地理学科杰青获得者依托杰青项目自身以及后续获得的其他各类项目,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为国家、地方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部分杰青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地理、、生态等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1994-2011年地理学科的杰青获得者中:姚檀栋、陶澍、傅伯杰、龚健雅、赖远明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康绍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已经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占杰青总数的9%;据不完全统计,有14位杰青获得者成为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重点、863重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有27位成为前述各类项目的课题级负责人或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级的项目负责人,二者合计占总数的61.2%;有11位杰青获得者作为第一完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二等,2位作为主要完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或一等,9位作为第一完获得过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等。多数杰青获得者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也非常出色,为各自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的人才基础,例如姚檀栋院士,其学生或研究团队中的田立德、徐柏青、王宁练等同样成为了杰青获得者,另有不少杰青培养的学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含金量比较高的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