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位分布
地理学科68位杰青获得者,从其获得资助时的所在单位来统计,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分别占到62.3%和33.3%,只有两名杰青获得者来自于部署或省属的事业单位。具体而言,中国科学院的杰青获得者以寒区旱区与工程研究所(该所由原冰川冻土研究所、沙漠研究所和高原大气研究所整合而成,少数在研究所整合前获得资助的杰青,为便于统计,统一归于新所名下。对于其他涉及到整合的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均如此处理)、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为最多,分别有11、9、7人,其次为生态研究中心4人、青藏高原所3人,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研究所各2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带农业研究所、地球研究所、水土保持中心各1人。高等院校中,大学6人、大学5人、师范大学3人、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各2人,有1人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另外两名杰青获得者所在单位分别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广东省生态与土壤研究所。
绝大多数杰青获得者在获得资助后继续留在本单位从事工作,变换工作单位的杰青获得者只占总数的15.9%。尤其是身处西部地区的杰青获得者,除少部分由于工作调整而到东部地区外,大部分并没有调离原单位,继续在高寒或沙漠地区从事着艰苦的科研工作,书写着自己的科研人生。
2、年龄与性别结构
地理学科的研究工作需要长期积累才可能取得较好的,因此其人才成长也就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这从杰青获得者获得资助时的年龄分布状况可以得到很好印证。在所有68位杰青获得者中,获得资助时年龄在43-45岁的有35人,占总数的50.7%,40-42岁和40岁以下(不含40岁)的各有17人。2005年以来,地理学科的杰青获得者年龄普遍在43岁以上,占同期总数的62.6%,年龄在40岁以上的同期占比更是高达92%。在所有杰青获得者中,获资助时年龄最小的科学家是大学的倪晋仁教授和胡建英教授,他们获资助时年仅34岁;2005年后获资助时最年轻的科学家是同来自于大学的朴世龙教授,2011年获资助时为35岁,充分显示了大学在培养年轻才俊方面的突出优势。
从性别结构来分析,杰青获得者几乎为清一色的男性科学家,占总数的95.6%。女性科学家仅有3人,均来自于高等院校,分别为大学胡建英教授、中山大学闫小培教授和大学赵艳教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由于地理学科的研究工作大都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野外观测、调查或考察,男性普遍在身体条件上要强于女性;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女性30-40岁期间在抚养子女、照顾家庭等方面相比男性付出更多,这不可避免的会对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使她们了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