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马静敏介绍,索尔福德大学一直有对外招收留学生的传统,但每年的招生名额只有几百个,招生范围却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提高自己的“命中率”,马静敏在填报专业时特意偏重冷门:“当时,‘所学专业好不好找工作’不是我关心的,我只关心‘怎么才能被顺利录取’。”一个月后,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马静敏以7.5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学术类雅思考试,最终,被索尔福德大学社会科学专业顺利录取。
文科“海归”的困惑:学什么都可能被剩下
“你太优秀了,我们无法提供相符的岗位。而且,即使留下来,你也做不长。”求职时听到这句话,有可能是客气的谎言,也有可能是发自,无论怎样,这都意味着游戏结束。所以,从剑桥大学读研回国的小林,找工作时只肯说自己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对留学经历避而不谈。
还有的时候,“海归”意味着不合群,即便找到了工作,在与同事的相处和竞争中也备受。同样从英国回来的Yan,回国一年半后才跟公司签定正式合同。从国内名校毕业后,Yan申请到了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国际新闻学硕士,纪录片方向。在英国拍了一年的片子,Yan毕业后回到家乡珠海,一心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展。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海归’的就业市场,还比不上珠海本地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理想的Yan花了大半年才找到一份无薪实习的机会,在这之前,投了若干简历的她已准备凭借自己的英语和日语优势,找个薪水高一点的餐厅端盘子。
更意志的是,这份实习似乎无休无止,迟迟没有人通知她转正。期间还有另一个“海归”实习生,做了一段时间后果断退出了。“我在部门里学历最高,这反而成了一个劣势,成为被孤立的理由。”周围的同事们学历相当、经历类似,不少还是校友,更合得来。而Yan则被认定“曲高和寡”或是“劲敌”,只有在需要语言上的帮助时,才会被想到。
为什么不主动示好呢?喜欢逛街、喜欢星座,Yan和同龄女同事本应有许多共同语言。“试过,但很容易被成是在‘晒’啊。”比如酷爱星座的Yan不喜欢看翻译过来的星象预测,都是直接登陆英文网站,分享的信息自然会不同。主动提供语言帮助,就有了炫耀之嫌。
渐渐地,除了努力工作、争取转正之外,Yan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英文家教。“挣钱呗,真没想到要靠副业养活自己。”终于在了10个月后,东家递来了合同,至于工资嘛,“副业还是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