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打杂,月入千元,转正遥遥无期
“这年头,找份好点的工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是王天昊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重复了多次的一句话。
与前文中的Cecilia一样,王天昊现时也正“漂”在上海,但比Cecilia更心有不甘的是,他还仅仅只是一名“实习生”,拿着每月1000元的微薄“补贴”。
想进高校执教,研究生学历砝码不够
王天昊是在大学拿的学专业本科文凭,后申请到了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原本还想在英国继续读博来着,可家里人觉得“意义不大”,他只好回国找工作。回来那天,他将MSN的签名档改为了: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熟人们看来,王天昊算得上是个有点学术理想的年轻人,“甚至常有人评价我‘有点一根筋’”。所以,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他的求职方向首选是高校。
自去年11月回国后,在家人催促下,王天昊只是稍作休整就挤入了浩浩荡荡的“求职潮”中。他首先关注的是湖南省内各高校,可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主流高校的招聘信息一公布,他就特别,因为都很清楚地写着“最低学历要求:博士”。不服气的王天昊甚至拿着自己的一大本论文,找到上述院校的人事处理论,但理论过后的结果仍是“不好意思,这位同学,你没有报名资格”。
省内不行,王天昊便将目光投向省外,但他很快就发现,但凡名列“211”或“985”工程的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都是“博士及以上”。家人劝他去二本或三本院校试试,他不肯,认为那里没有他想要的学术和资源。
-20℃的天气里赴东北面试,依旧无果
高不成低不就的落差让王天昊放弃了进高校的想法,将目光转投向各研究所,因为“研究所的条件没那么严,一般都只要求研究生学历”。有段时间,他只要一听说或在网上看到研究所的招聘信息,都会把自己的简历和一个很大的“学术论文”附件发过去。
研究所的招聘机会远不如普通企业那么多,有时一个月下来,最多只能投出约十份简历,而且是发往全国各地。让王天昊“感到崩溃”的是,很多研究所都要求现场审核材料,所以他只能带着自己的那一堆论文复印件全国各地到处跑,跑完一圈后再回家等笔试通知,常常一等就是一两个月。
今年2月份,王天昊得到了省下设某研究所的面试机会。飞机是大半夜到的,那个时间的东北,气温仅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只穿了一件普通棉袄的他冻得直哆嗦。大老远赶过去,次日的面试过程却很短,“面试官提问‘伦理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中的应用’,我引用所学的那套伦理学,对当下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结果才讲到一半,面试官便打断我,示意我可以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