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马骁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2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日前在举行,其中“分论坛三”是对2012中国信用建设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的优秀论文进行研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骁《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救死扶伤行为解析——从“小悦悦”事件谈起》获得优秀。获论文作者介绍了创作的思以及得到的和结论,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成和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亚光进行了点评。2012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专题2012全国信用优秀论文征文获名单
论文点评文字实录
马骁:杜老师,刘老师,张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首先说一点,我自己是学的,学了7年法律。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救死扶伤行为解析——从“小悦悦”事件谈起》。
我们回顾一下小悦悦事件,这个事情基本是在去年的10月13号,原名叫悦的小姑娘在广州被车撞了,在7分钟之内连续18个人没有救助,都选择了漠然的离去,引发了大家对于救死扶伤的讨论。
现在讨论的声音是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声音导致这种悲剧的发生?首先我们看一下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事件的主人公,左边就是没有被撞车之前的小悦悦,右面是在医院救助的时候。
救或不救的经济人假设,如果救助过程中收益大于成本的话,他就会选择救助,如果反过来的话,可能就不会去救助。一种是区域的行为,一种是利害的行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物质上的核算,它包括了一个、名誉还有社会效果、评价等等因素综合的一个测算。
近年来一种现象,随着主动救助者被的发生,救死扶伤的行为大家都提高的认识。救助者从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都在经过利益核算之后才去救或者不救。
但是救死扶伤这种判断不会因为国家阶级还有民族而不同,都是受到鼓励和赞许的。为什么救死扶伤的行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会频繁的发现或者发生?需要我们大家来反思。
对于合理利益的引导和非合理意义的制度,可以很好的当下救死扶伤的行为,其实这也是在过去探讨经济前提的假设之前,用新世纪经济学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救死扶伤这样一个话题。
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呢?基本上是从它的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这两个层面来对它进行解读。从社会经济学这个角度来说,一般的制度指的是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来构成的,法律本身带有的强制性,权威性,已成为典型的正式规则。法律了一个社会行为的,它也激励和约束着行为人的行为,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一个变好,一个坏制度可以让变坏。